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期待各方强化行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洪水、干旱、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现,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
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合作维护多边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多边主义是良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遵循,应该推动有效持续实施。在“一带一路”绿色建设中,中国积极地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
政策交流与规划合作,发挥民间外交的优势,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推动其合理有效地借鉴采纳。世界各国加强团结、推进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言出必行”聚焦务实行动。气候变化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之一,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也关系地球未来。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挑战的意愿和动力不断上升,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过去10年,中国淘汰1.2亿千瓦煤电落后装机。过去15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大幅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把碳达峰、
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需要中国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
以“绿”为底加速转型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大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撑。除了顶层设计,地方也同步发力。
江苏成立“碳达峰碳中和”科创联盟,上海市建设系统22家协会共同发起绿色低碳行动倡议……各地坚定不移向绿色转型,让“美丽”成为中国的新标签。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应对气候变化也是艰巨曲折的过程,世界携手同行,守望相助,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