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这是该文件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征集意见截止时间为4月30日。
暂行条例中特别指出,本条例施行后,不再建设地方碳
排放权交易
市场。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存在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当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据此前消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在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其中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
碳配额登记系统将设在湖北武汉,同时
北京也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诸多措施显示,一个全国性的
碳交易市场体系正在加速完善,将加快推进我国碳达峰
碳中和“30·60目标”的实现。
另据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数据,截至去年年底,我国8个
碳市场配额共成交4.55亿吨,成交金额105.5亿元,其中,线上成交1.88亿吨,成交金额48.52亿元。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我国碳交易量与成交金额将有多大程度的提升?伴着全国统一性的碳交易时代的到来,相关高耗能企业应该如何迎接这场“大考”?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战略规划主任傅莎。
有效运行的碳市场需具备四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