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未来简史

2020-8-15 10:59 来源: 老汪聊低碳

众所周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宣布在2025~2040年之间全面禁售燃油汽车,也就是说大约在2040年最后一批燃油车淘汰后,路上跑的车将全部都是新能源车(当然那时可能就不叫新能源了)

那么到时候新能源车大概会有多少辆呢?截止2020年7月,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是2.7亿辆,其中新能源350万辆,不到总数的2%。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汽车拥有量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个数字在20年后应该会在10亿左右,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车的配套产业,当然也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政府对未来要求的车桩比是1:1,意思是一个新能源车配一个充电桩,所以20年后我国得有10亿个充电桩,基本上达到是个停车位就有充电桩的级别。而截止去年底,我国的充电桩数量仅有121万台,可想而知这20年充电桩行业将迎来什么样的一个发展。
 
但是,充电桩产业因新能源车未成规模、技术发展方向不明朗、电网基础设施落后、法律法规跟进不足等原因,行业并不像新能源车那样受到各路资本追捧。现在的充电桩龙头企业们都在挣扎求生阶段,更别提去扩展市场了。所以充电桩前途虽然光明,但道路是异常坎坷的。
 
那么在这未来的20年里,充电桩行业究竟会发生哪些重大事件?有句话说得好,站在未来看现在,比站在现在看未来更清楚。既然未来已经很明朗,那么我们就假设站在20年后,来回顾回顾这段“充电桩的发展史吧。”
 

早期的充电桩设计思路来源于加油机,可以说远远望去,人们并不能分别那台机器是充电的还是加油的,但随着设计及成本的优化,人们发现充电桩根本用不着设计成加油机那样,电力计量和开闭远比汽油容易,充电头也完全不需要像“枪”,屏幕更是无用的东西。后来一体机慢慢消失,充电端变得像一个类似于网线插拔口一样的东西,只用于对接电网,这个插拔口集成在每个停车位的档杆里,当车停好后,车下面的充电头会根据充电口发出的信号自动寻找并对接。
 
而电力的充放功能集中在一个调度中心,调度中心主要监控每个充电口的工作状态以及电力的调度,类似于互联网的路由和服务器。一个调度中心可以控制成千上万个充电端的充放电,大大降低了“充电桩”的建成成本。至于屏幕,每个人都在手机上操作了,还要那屏幕干啥?
 
所以后来充电桩产业逐渐演变成三大主要板块:基础充放电设施、智能微网建设/调度和用户端平台。
 
首先是基础充放电设施市场,这个市场基本由特来电和星星充电两家瓜分。国网本来本来还想仗着自己又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想与他们一较高下,但后来政策调整,自己不再具有裁判优势,加上自己技术和服务确实不及前两家,于是放弃充电端市场,转而主攻智能微网建设和电力调度。
 
智能微网建设和电力调度这个没得说,有且只有国网能干。别看国网在基础充放电端落了败,但他并不在乎,因为后来智能微网的建设和调度的市场比整个充电桩行业还大,而且只有他们能搞,有这么大块肥肉独享,也就懒得和他们竞争了。
 
随着分布式能源的逐步增长和新能源车的用电需求,传统的电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用户需要,考虑到新增的供电量、用电需求以及电力调度的便利性,所有的小区和公共建筑都要求配套建设基于直流电的智能微网,这相当于给国网带了了万亿级别的大单,当然也带动了一大批电器的升级改造。这里只提新能源车,早期小区充电桩安装的少主要就是受制于电力负荷,而且交流转化成直流后会损失10%~20%的电力。

随着智能微网建设的实施,电力负荷问题不再存在,小区的充电桩才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几乎是哪个小区完成智能微网的建设,不到半年,该小区的所有停车位就会完成充电桩的改造。所以国网虽然退出充电桩行业,专攻上游的智能微网建设,反而对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是用户端平台。要说前两个板块只是业内人士的你争我夺,一般群众可能都不知道这些公司是干啥的。那么用户端市场的争夺就是又一场全国人民吃瓜看热闹的商业大战。
 
随着充电桩行业板块的划分,基础设施端公司只管建充电桩,国网公司只管建电网和电力调度,那么找用户来充电的任务就全部落在了平台公司身上了。平台公司的核心是啥?就是用户数量啊!而新能源充电平台意味着啥?意味着高频刚需啊!这不就是为互联网企业量身打造的嘛!随着新能源车的增长和充电桩建设速度的加快,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嗅到了钱的味道,便纷纷加入战场,虽然早期有几个只做平台的公司,但在互联网巨头眼里根本不够看,不是被低价收购就是直接退出市场。
 
为了抢占市场,阿里和腾讯纷纷拉拢充电桩的上下游企业,阿里入股特来电,并且和恒大汽车、比亚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入股星星充电,本身也是蔚来汽车的股东。双方势均力敌,为了更快抢占市场,线下双方疯狂给特来电和星星充电注资,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抢占优质小区,完成充电桩改造,线上则再次上演百亿补贴大战,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充电不但不花钱,而且还能赚钱,让一众吃瓜群众拍手叫好。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双方终于握手言和,成立了合资公司,类似于当年滴滴和快的的合并。百度和小米也曾扶持过充电桩企业以期能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但都在后面的补贴大战中败下阵来,纷纷卖给了腾讯和阿里,其它一众小公司在一番挣扎后都以倒闭解散告终。
 
最终,万亿级的充电桩市场被腾讯、阿里、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网公司瓜分。
 
那么,充电桩产业的发展对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充电的便利性,随着充电桩数量的极速增加,起初用户们只是觉得再也不用担心汽车没电路上抛锚了,开新能源车跑长途再也不是事儿了。后来,随着智能充电头的发展,充放电都不需要人操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忘记充电这回事了。除非你一天连续跑500公里以上可能想起原来汽车还要充电这一说。否则,在一般人眼里,汽车就跟永动机没什么区别。

其次,新能源车完美解决了电网削峰填谷的问题,电网本身不能储电,但因为白天的用电负荷大约是晚上的两倍,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很多发电设备就必须开开停停,造成了电力供应的不稳定和发电负荷的浪费。随着新能源车数量的极速增加,夜间用电也开始增加,电网峰谷差距逐渐缩小。到后来,随着充电桩的智能化升级,每个充电桩不但能充电,还能放电,这使得每个充电桩都成了电力交易终端。新能源汽车用户即使当天不开车也可以通过夜间充电白天放电赚取电费差价,电网峰谷差距进一步缩小,几乎变成了一条直线。
 
最后,充电桩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能源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落地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就是要让电力像互联网一样自由流通,传统的电网是一个完全单向的、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发电端只能把电卖给电网,用电端只能从电网买电。能源互联网就是发电端想卖给谁就卖给谁,而用电端不但可以买电,还可以卖电。这种既可以买电、又可以卖电的智能终端就是能源互联网的硬件基础。而充电桩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能源互联网中占比最高的智能终端,超过50%的电力交易都是通过充电桩完成的。
 
由于能源互联网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交易体系,起初腾讯和阿里各自建了一套中心化的交易系统,合并以后就交易数据需要合二为一,双方都相当老大,最后以联盟链形式进行交易数据互认,后来随着阿里在区块链高并发技术的突破,经过与腾讯沟通后决定采取公链形式实施电力数据交易。电力交易及系统维护完全由用户自己执行,由此成为了最为成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至此,充电桩的未来简史就介绍得差不多了,如果历史真的按照此文章发展,为了抓住未来的万亿充电桩市场,你会怎么做呢?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