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6-17 11:14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欧阳宸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结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构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目标,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推唱好“双城记”,建好“成渝经济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方向。

“绿色,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美底色。”追求绿色发展,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绿色金融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从而形成新的增长点,是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进步的伟大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提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政府引导的市场化制度安排,是重庆扎实推进大生态战略实施、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成渝经济圈地处西部开发开放桥头堡,是西部大开发的支撑点。因此,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应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国家对重庆市“低碳试点”“无废城市”试点要求,以绿色金融示范区为切入点,完善统计、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引导绿色银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担保、绿色基金、低碳金融等各类金融或类金融资源向成渝经济圈集聚,支持“经济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建筑发展以及垃圾分类等,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是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促进更多企业投资绿色项目,应制定详细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充分考虑绿色资本价值,提高绿色项目成本收益率,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应以“成渝经济圈”为城市发展主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注重减量、增绿、提质,在“成渝经济圈”总体规划基础上,细化完善专项规划,统筹“成渝经济圈”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融入生态、经济、生活元素,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城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二是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建设紧凑低耗高效弹性的都市区。要利用各类绿色金融工具,制定相关政策框架,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解决绿色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并抑制污染性投资,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与绿色技术革新的同时,助力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发展任务。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发挥组团型城市先天优势,建设功能混合、职住平衡的大都市区。推动“四网融合”,引领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山城步道建设,推广清洁能源汽车,打造公交为主、绿色出行的畅通城市。完善绿色建筑评价管理机制,加快适宜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应用,发展节能低碳美观实用的绿色建筑,建设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开展低碳生态城区建设试点,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科学谋划主城都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布局与建设时序,推动传统垃圾填埋场及其周边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三是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大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循环生产,建设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再制造基地。切实加强对餐饮单位油烟污染和厨余垃圾的执法检查和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力度,支持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开展能源合同管理,推行实施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建设城乡融合共享田园综合体和郊野农业主题公园,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安全追溯,加快绿色品牌培育。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产业,推动商业银行将生态环保指标分析纳入贷款流程,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能力建设。

四是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科技经济和生态两方面同时发力,要进一步强化科技经济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支撑性,为绿色投资、绿色创新、绿色金融等提供激励相容的绿色政策,拓展实施绿色科技创新布局,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加大水、大气、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综合治理的科技支撑力度,以绿色创新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高绿色创新、绿色发展能力,推动“绿色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对违法违规建筑进行彻底整治,关停并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一批风光眺望点。修复“两江四岸”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绿化品质,美化江岸设施,打造生态景观带。强化两江岛洲的生态保护和管控,开展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打造长江风景眼。深化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湖库整治和湿地公园建设。推进城市“双修”,加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市“创口”绿化,做到见缝插绿,拆违现绿、见白补绿,推进城市“绿化、彩化、香化、美化”。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

(作者系中国绿发会绿色金融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