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期货交易所和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筹设提速,广州推动金融产业助力大湾区建设

2020-6-7 15:00 来源: 南方财经 |作者: 钟小韵

6月6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会上,广州市市长温国辉作《广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再次提出配套保障和服务好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建设,推动筹设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

广州期货交易所筹建加速

作为全国期货业务发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广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相继设立了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和广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后合并为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不过由于当时市场发展不完善等问题,在1996年开始的全国期货业清理整顿中停业。近年来,重开交易所一直是广州的梦想,期货交易所也成为了近年来广州市两会的重要话题。

2010年9月,深圳成立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也在2012年8月成立,并在2013年1月成为国家发改委首批认定的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平台之一,绿色碳金融的基础已经在广东省逐步完善。

2015年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将“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2019年初,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设立广州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去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其中提到“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当前,我国正处于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而广州期货交易所的设立正是为了适应国家的新经济形势。华鑫期货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刘新涛曾指出,未来碳排放是需要有计划和有额度,需要有一个相关场所进行交易,以保证三公和透明,期货场内交易目前是最佳选项。

碳排放权交易也为企业绿色发展助力。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碳排放权将成为一项资产,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一些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权,而另一些企业则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取收入。企业可通过碳金融手段盘活碳资产用于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推进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企业、政府和环境的三赢。

推动筹设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

除了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广州市还将推动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金交会等金融交流合作平台功能,不断凝聚境内外高端交流合作要素。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扩大银行业开放,表示要积极支持港澳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的发展空间,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

早前中国银行已经率先在大湾区推出了面向澳门居民的跨境移动支付服务“跨境钱包”。农业银行在南沙、横琴自贸试验区打造了两个“粤港澳跨境业务创新基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广发银行等也先后推出金融创新举措,支持大湾区的发展,助力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的建设可谓蓄势待发。

5月下旬,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银保监会与广东省政府就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进行沟通,目前广东省正就拟设立银行的可行性、业务定位、股东资质进行研究论证,可见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专业人士认为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的建立或能进一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要素流动,协调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互认、产品适应性、金融合规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亚洲金融合作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认为,其应当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科技驱动,借助区块链和央行数字货币等科技创新,奠定科技基石,并以跨境业务为突破口,助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迈入新阶段。此外,巴曙松还曾撰文表示,国际商业银行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债、融资,也要做到制度上的创新。既要熟悉国际规则,同时又要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独特的融资需求有深刻的洞察。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