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溪水潺潺,小草青青,这是一片放牧者的天堂。一户牧民发现了这里,很自然地,他们在这里安定了下来。饲养了很多的牛,羊和马。他们很小心地呵护着这片草地,在放牧时都尽量避免在同一处草吃得太多,以利于他们的重新生长。当然,在这片一望无际的草地上,他们也不用担心没有合适的地方放牧。
又来了几户牧民,在这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草地上,新来了一些朋友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他们很友好地相处着,白天一起放牧打猎,晚上一起喝酒唱歌。相比之前,除了多了一些欢乐和喧嚣,这片草原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好景不长,一种隐隐的焦虑渐渐出现在每个牧民的心头,首先,草地的尽头虽然望不到边,但这并不代表它是无穷尽的,这一点已经从几位喜欢远行的牧民上得到了验证。其次,随着牲畜数量的增长,就近的草地已经有过度放牧的迹象--这可能导致草的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现在的牧民们,虽然表面和和气气,但是背地里都在担心本该属于自己的资源被别人掠走,渐渐地,这种担心变成了行动,那就是在别家的羊把草吃掉前先让自己的羊把草吃掉。
牧民们不再结伴放牧,在适合放牧的季节,他们都各自暗暗较劲,让自己的牛羊抢先占据最优质的草地,当然,这一招在以后也失去了作用,先来先得也并非神圣不可轻犯的铁律。
已经被吃过的草地也不再被呵护起来,因为在连草根一起被吃掉之前,还可以让很多的牛羊饱餐一顿。
当然,为了更快地抢占资源,所有牧民们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扩大自己的牲口数量——即使他们知道这将会对这边草地带来灭顶之灾。
终于,牧民们坐在一起,商议解决
问题的办法,然而在放牧权分配方面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先发现这片草地的牧民认为他们应该分得更多的资源,后来者则以“每户人获得的资源总量应对等”予以还击。人丁兴旺的牧民希望按人口分配资源,而牲口数量多的牧民自然就会要求按照牲口数量进行资源分配。这样的争论直到所有的草都被吃光都没有结束。
结果是明显的,原本一望无际的青草地,因为过度放牧变成了一毛不拔的荒地。在寻找到另一片草原之前,牧民们不得不杀掉他们的牲口,以保存通过杀鸡取卵获得的仅有果实。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的最终下场,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在“你不拿走别人就拿走”的相互猜忌上,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这是在1968年,英国学者哈丁发表了一篇叫做《公地的悲剧》的文章中提及的故事。后来,因滥用公共资源而导致的悲剧就叫公地悲剧。在人类的发展历程里,无数次的上演公地悲剧的故事。
其中空气作为人类最广泛使用的公共资源,曾经也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而在另一个问题上,空气资源貌似变得及其的珍贵,那就是气候变暖问题。
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对于空气这个人人唾手可得的资源,人们曾经天真地认为,人类如此渺小,无论怎么折腾,都不会影响到空气。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副产物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如果不加以控制,地球的环境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可以向空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变得非常有限。
虽然气候变化一天天地加剧,联合国也专门成立了组织,召集各国共同制定
减排方案。然而各国都站在各自立场上,为了自身的发展,尽量争取更多排放空间的同时限制它国的排放。
这种行为是作为“明智的人”的必然选择,在谁也无法肯定他人会侵占更多公共资源的情况下,当然是自己占得越多越好,这无关乎道德或者其它。长此以往,“公地悲剧”必将上演,人类似乎已经看到了因气候变暖而走向灭亡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