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让寒冷北极成为下一个全球热点?

2020-1-28 16:36 来源: 第一财经

全球变暖,已成不容忽视的事实。地球上有一片区域正因地球变暖而备受关注,它就是北极。

由于全球变暖致使海洋浮冰减少,各国目前均在探索潜在的全新贸易路线,由此北极的经济活动变得前所未有得活跃。无论学界还是经济界,对于北极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北极区域经济:走向北极的机遇和挑战》一书,介绍了北极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以及中国企业参与北极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北极区域经济:走向北极的机遇和挑战》

石敏俊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3月第一版

全书共分九章。其中,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介绍了北欧国家北极地区、俄罗斯北极地区、北美国家北极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及人口发展趋势;第五章探讨了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及其对北极区域经济、全球油气市场、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和作用;第六章至第八章探讨了北极开发的若干关键问题,主要是空间经济效率、原住民社会发展以及原住民社区的生态和环境影响等;第九章探讨了中国企业参与北极开发的机遇、潜力等。

尽管北极地区被广袤的冰雪覆盖,随着地质勘探条件的不断优化,北极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作为海上贸易通道的潜力被不断挖掘。

据估计,北极地区或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天然气,石油储量则占全球总量的13%。除了油气,北极还有大量矿产资源。除冰岛之外,所有北极国家均矿藏丰富。随着冰盖融化,新的矿藏陆续被发现,但短期之内,开发仍将继续集中于现有矿山。

而北极航道的开发,则能从时间上缩短亚欧运输的距离。俄罗斯远东发展部副部长亚历山大·克鲁季科夫(Aleksandr Krutikov)曾表示,一旦浮冰消融、天气理想,从圣彼得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距离大大缩短,是东北亚与欧洲之间的最短航线。

俄罗斯打造运输走廊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北极周边地区的国家早就开始规划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其中,最为积极的便是俄罗斯。进入2020年,俄罗斯批准了未来15年俄远东地区北海航线(North Sea Route)的发展纲要。这条西起俄喀拉海峡、东到普罗维杰尼亚湾的航线全长5600公里,俄罗斯计划到2024年将北海航线货运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四倍,至8000万吨。而到2035年,俄罗斯北极地区将出现一个新的经济产业——石油天然气化学产业,并将获得长足发展。所有这些因素将使北海航线货运量最终增至年1.6亿吨,是2018年的八倍。


俄大力发展北海航线还要追溯到2018年5月俄总统普京发布的“五月令”。指令指出,要将北海航线打造成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竞争力的运输走廊,从本世纪30年代起扩大国际运输量。同时,俄各主要职能部门要完善主航道的基础建设工作。

在去年于圣彼得堡举行的第五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上,普京表示,北极地区在俄经济领域具有的意义将越来越大,俄罗斯将重点发展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这是吸引未来投资和商业倡议的基础。他还强调说,俄罗斯将大力发展北方海路的货物运输。

最新通过的北海航线15年发展纲要,涵盖了诸如港口基建、新船只研发、资源勘探、气象研究等方面内容。根据纲要,今年4月,对于北海航线附近的地质勘探项目将启动。6月,涉及亚马尔半岛北部地区的铁路、港口、液化天然气基站等相关基建项目将进入俄杜马讨论阶段。此外,纲要显示,到2035年,该地区发展将需要40艘新船只,其中就包括核动力破冰船。去年12月底,俄罗斯建造的世界最大核动力破冰船“北极”(Arktika)号完成第一阶段海试并顺利返航,该破冰船计划在2020年5月交付。

中国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就中国而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1月26日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也是中国政府在北极政策方面发表的第一部白皮书。作为北极事务重要的利益攸关方,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

白皮书指出,北极治理需要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和贡献。中国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愿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与有关各方一道,积极应对北极变化带来的挑战,共同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北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和促进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极地联合研究中心秘书长程晓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由于航道的开发可以缩短从亚洲来的货物时间,包括北欧和西欧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北极航道的开发,尤其是东北航道的开发非常欢迎。此外,他还指出,气候变化等领域都是中国可以在未来参与北极事务的出发点。

有俄媒报道显示,目前全球只有2%的航运经过北极海路,但到2030年该指标将增长到5%。同时,2017年俄罗斯在北极的货运量显著增加。预计到2020年,中国贸易的5%~15%将经北极海路运输。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