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敲响警钟 推动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2020-1-24 00:13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 项梦曦

  一场从去年9月烧到现在的森林大火让澳大利亚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这场持续肆虐近五个月的大火目前已造成27人丧生,2000多座住宅被烧毁,上亿只动物葬身火海,也使得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问题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19年,在世界气候史上无疑是一个糟糕的年份,在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下,全球气温不断攀升。据英国气象局监测,截至2019年的10年,是1850年有测量记录以来全球最温暖的10年,去年的全球温度平均比工业化前高1.05摄氏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数据则显示,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温度第二高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全球海洋吸收的热量也在同年创下新高,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和冰盖融化。

  近百年来,人类行动已造成83%的野生哺乳动物及一半植物的灭绝。如今,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变暖正在威胁人类自身的安全。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未来10年的全球五大风险首次全部与气候变化相关。极端天气事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失败、重大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受损和生态系统崩塌、人为环境破坏是被认为最可能发生且产生严重影响的全球性风险。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提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窗口期”只有10年左右,如不迅速行动,无异于“睡在泰坦尼克号的躺椅上”。

  事实上,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带来的是威胁人类生存的远虑,还有破坏经济增长前景的近忧。普华永道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全球大约有价值44万亿美元左右的经济适度地或者高度依赖于大自然及其相关服务,其规模超过全球经济总值(GDP)的一半。报告将依赖自然的产业分为“高度依赖”和“适度依赖”两类,其中高度依赖自然的产业创造了全球GDP的15%(约13万亿美元),而适度依赖自然的产业创造了37%(约31万亿美元)。

  而建筑施工业、农业、食品和饮料是对自然界依赖程度最高的三大行业,潜在的受影响规模分别为4万亿美元、2.5万亿美元、1.4万亿美元。这三大产业的价值加起来约是德国经济规模的两倍。这些行业要么直接从森林和海洋中提取资源,要么依靠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比如健康土壤、清洁水、授粉和稳定气候等。因此,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这些行业将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包括与气候相关的冲击的潜在损害以及适应和缓解努力的成本还将从侧面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破坏。全球第一大资管巨头贝莱德总裁拉里·芬克就表示,日益加剧的气候危机将从根本上重塑金融市场,资本的重大重新分配将“比大多数人预期的更快到来”。贝莱德已经将可持续性作为其投资决策的核心,并称“气候变化已成为企业长期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肆破坏环境,而如今则要面对环境恶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反噬。如何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本世纪最重要的课题。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成为了对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最好注脚。

  2015年,“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在我国落地实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度空前。2018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8.6万件,罚款数额152.8亿元,同比增长32%,是2014年的4.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修改的法律有十几部之多。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而中国正在推进的这场深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变革,也为携手创造全球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美国航天局等机构卫星数据显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绿化面积增长了5%,这其中中国贡献了约四分之一,居全球之首。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切实的行动支持区域和全球环境保护,已经从过去的参与者、贡献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全球的引领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然独木难以成林,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更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开展国际合作。唯有各国携手同心,才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