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有多个切入点,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的维度展开,也可以从文化、艺术的侧面进行。而在当前,从气象、生态和环境的角度探索昨日世界,似乎已成为一种显学,国内外均有不少学者付诸行动。其中,《气候改变世界》一书从宏观尺度探讨气候的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和人类社会对气候的作用,读来令人深思。本书作者费根是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教授。除了本书之外,他还有《小冰河时代》《漫长的夏天:气候如何改变人类文明》等20多部相关著作。
书中,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针对世界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气候变迁进行破题。全书分为“历史上的大暖化”“暖化时期”“超级大旱时期”“水山的统治者”“黄河之水”等十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均先感性地讲述历史上的气候事件,然后引经据典,用相关数据进行理性研究,最后亮明自己的态度。
翻看历史不难看到,气候变迁对历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笔者不是“气候决定论”的主张者,但对于气候影响、推动世界的发展持肯定态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为何纷纷走向衰落?除了经济、战争等因素,无一例外的是,它们的气候越来越干燥,雨水严重不足,无数城池成为废墟。
作者在探讨古代世界气候变化时,并没有忽略中国。第十二章“黄河之水”,就分析了黄河流域气候与自然变迁的若干议题。书中认为,唐朝是中国古代较为强盛的朝代,彼时,过半的中国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而唐朝后来走向衰落,和气候变化也有直接关联。书中指出,唐朝时的黄河流域由于乱砍滥伐树木,水土流失严重,加上雨量的减少,农民收成递减,再加上沉重的税赋,饥肠辘辘的农民揭竿而起,直接加剧了唐朝的分崩离析。历代以来,黄河的气候环境都受到格外的重视。这些年来,科学保护黄河环境、恢复黄河生态,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只要持之以恒地在环境生态方面发力,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会保持美好的样态。
另一方面,本书也提醒我们,“人定胜天”只能作为激励人类意识的期许。其实,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人的生产生活和气候有着紧密联系,“二十四节气”和众多谚语,是古人对气候变化的形象总结。古人敬天,本质上是敬畏自然。
虽说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对于气候变化已经能够做到精确统计和分析,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藐视气候变化。本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类不能决定气候变化,但能够影响气候变化。若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对人类繁衍和文明发展的意义深远;反之,苦果将由人类自己买单。(《气候改变世界》,作者:[美]布莱恩·费根,译者:黄中宪,出版单位:天地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