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钩沉: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改变了什么?

2019-10-31 22:07 来源: 《环球》杂志

摘要: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成为了开启时代的标志。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使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原本纯属科学领域的问题,成为了各国民众共同关注的全球性议题,成为了牵动各国最高决策者神经的重大战略性课题,甚至成为了世界各主要大国新一轮全球博弈的“主战场”。

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使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原本纯属科学领域的问题,成为了各国民众共同关注的全球性议题,成为了牵动各国最高决策者神经的重大战略性课题,甚至成为了世界各主要大国新一轮全球博弈的“主战场”。

十年钩沉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改变了什么?


大约10年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聚集一堂,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的后续方案。

从会议成果的角度看,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确算不上一次“胜利的大会”,也的确不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在大会召开之前,国际舆论曾经对其寄予厚望,称之为“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最终,哥本哈根把“最后一次机会”留给了墨西哥。

无独有偶,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全球范围屡屡遭遇罕见的“寒流”,科学界的“气候门”事件频频曝光,以至于舆论开始怀疑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所在。

然而十年回眸,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拉长的历史时间轴中意义凸显。最根本的在于,这次大会成为了开启时代的标志。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使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原本纯属科学领域的问题,成为了各国民众共同关注的全球性议题,成为了牵动各国最高决策者神经的重大战略性课题,甚至成为了世界各主要大国新一轮全球博弈的“主战场”。

新时期大国博弈更加强调占领道德高地,理念竞争能力直接影响大国道义感召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时要进一步打造中国理念

1827年,法国科学家提出“温室效应”概念。他们自己或许也未曾料到,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的演变,“应对气候变化”会最终成为影响甚至决定一个时代特征的核心理念。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的那年,是名副其实的“气候变化年”。各主要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空前重视,政治意愿空前强烈,专题辩论空前激烈。鉴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议题”,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利益和诉求的不同国家,均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纷纷登上这一“国际舞台”。

为了占领道德高地,世界各主要大国纷纷做出承诺。多年来,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而备受批评,但在这一年,美国承认“对气候所造成的大部分损害是由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仍然有责任起表率作用”。美国还承认此前许多年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反应迟缓,强调美国政府已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并已将这个问题置于其外交议程的首要位置。尽管美国的“实至”与世人的期望差距甚大,但其“口惠”的确多少改善了此前的“不良形象”,从而进一步减轻了美国的战略压力。

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政策的转变也对当时的气候变化议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对新兴经济体施加了日益增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中国。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甚至在《卫报》上发表文章,公开指责中方“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进程。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无需为一日三餐担忧,但是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民而言,一天能吃上三顿饭还是一个梦想。他们进而指责发达国家企图回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个原则。发展中国家还特别指出,美国在做出某些承诺之际强调,只有在就减排、透明度和资金问题达成更广泛协议的前提下,美国才履行相关义务,这实际上是空头支票。发展中国家普遍怀疑,上述所谓“透明度”的要求是否存在大国“干预和干涉”。

其实,这样的争执不过是大国之间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长时间跨度内进行“道义战”的集中反映。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各主要大国,包括新兴经济体,都获得了表达本国立场的机会,它们的发言基本反映了以美国、欧盟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巴西、印度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道义上的争夺。

总体来看,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再到今天,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拒绝的理念。依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承担的具体义务各有不同。但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要求各国共同地、更多地参与减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相关呼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国中也日趋强烈,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对新兴经济体也日益形成压力。

进而言之,在当今世界,真正的大国必须拥有某种独特的经验和力量持久地影响着本国所处的时代,必须在物质生产、国际规则、国际秩序和精神价值等各个方面提炼出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理念。

新时代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中国理念”。自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深入挖掘、提炼、系统化和推广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中国理念”,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课题,也推动新时代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新时期大国博弈更加强调占领科技前沿,产业升级能力直接影响大国经济竞争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时要进一步创新中国产业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联合国《促进发展,拯救地球》的报告当年就曾展望说,未来世界各国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处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加之各国需要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需要开发相应的新技术、新能源和新产品,全球范围行将出现一个庞大得足以超出人们想象的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

今天回头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势必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进而引发新一轮国际经济博弈,这早已经不是展望,而是现实。目前看,欧洲低碳产业技术较为成熟,并已初步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世界上第一个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欧盟排放贸易系统”早已于2005年启动。德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国的绿色产业技术,都站在世界前沿,也是欧洲经济竞争力新的“王牌”。美国也抓住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历史性契机,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其中,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正是美国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核心,迄今为止也的确初见成效。

西方各主要大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低碳经济,其基本考虑至少有三:

其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成熟经济体,欧、美发达国家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新经济模式出现,经济上就只能原地踏步,最多保持缓慢增长,等待被新兴经济体追赶。因此,相关国家在多年“厚积”之后,纷纷尝试革命性突破,旨在创造出新的庞大有效需求以及相应的增长空间。上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金融创新”和房地产兴盛,都是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尝试。今天,低碳经济将再次承担这样的角色。或者说,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早在酝酿之中的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

其二,寻求后石油时代或新石油时代的能源支撑。原油等大宗资源类商品方面的压力,使得各主要发达国家急需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以摆脱对外国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依赖,以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和总体的国家安全。在美国等西方大国看来,“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其三,谋划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先机。发达国家竭力推进低碳经济具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那就是掌握世界尖端科技和新兴产业革命的制高点,确保在低碳经济发展和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这场新兴产业革命中,各大国无不积极谋划,以求占得先机,并打压战略竞争者。因此,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纳入减排范畴,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要政策目标,进而将对相关国家实施“追赶战略”形成很大压力。

由此而言,从战略层面看,欧美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其中的一个理论解读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普遍受到重创,新兴经济体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因此,发达国家为保住优势和领先地位,希望以此限制新兴大国的发展空间。

相应地,随着碳排放压力和国际碳排放交易的逐步扩大,“碳排放”技术及其产品也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和资产。发展中国家可能进一步成为发达国家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销售市场。未来,银行、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将广泛参与“碳金融体系”相关的“金融创新”,新兴经济体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门槛将继续高企。

“小小的”气候变化问题恰似“撬动地球的支点”,正在引发一场产业革命,而这场产业革命将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中面临新的国际挑战:绿色遏制。

当然,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可能面临一次全新的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若干已经具有一定技术、资金、市场积累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尤其如此。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曾经与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失之交臂,今天,在“绿色发展”领域却第一次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新兴经济体可望在特定的时刻和特定的条件下,超越发达国家的某一发展阶段,实现跳跃式发展。

鉴此,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推动以低碳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升级,这是“后发优势”之“优势”所在,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看,切实推动“绿色发展”,也正是打破西方国家“绿色遏制”的最根本出路。

新时期大国博弈更加强调占领多边舞台,议程设置能力直接影响大国政治影响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时要进一步推动中国议程

回顾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发现,大会其实就是一系列国际议程的最终高潮,其结果也早就蕴含在此前一系列的国际多边活动之中。

2009年下半年,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充斥于国际社会的日程。9月22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联合国192个会员国均派代表出席,其中包括9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紧随其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新一轮会议于9月底至10月上旬在曼谷举行。在11月巴塞罗那谈判之后,饱受争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才于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为《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磋商新的协议,虽然这一任务最终并未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气候变化”日程并未包括此前众多国际非政府组织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一项重大国际议程后,国际政治行为体以及国际政治面貌都发生了令人瞠目的变化。

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后的国际政治生态告诉我们,立足多边舞台、提出核心理念、主动设置议程,特别是符合本国发展利益的议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通过多边舞台将本国议程变成他国接受的“国际议程”或“全球议程”,已经成为有关大国引领国际政治发展、掌控国际政治事务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一份由英国、美国、丹麦拟写的提案浮出水面。之后,主席国丹麦“违规”操作,私自抛出一份“丹麦文本”强行推动大会讨论,酿成“私拟草案风波”。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着长期演变的过程。如果我们进一步拉长观察这一过程的时间框架,可以发现西方国家早已经是最重要的,而且也的确是“成功”的推手。英、德等国是《京都议定书》等重要国际文件的主要起草者、推动者和履行者。“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是由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提出的。2006年,英国财政部公布一份由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撰写的报告称,为控制气候变化产生最坏影响的风险,全世界需要在未来的50年内每年拿出相当于全世界GDP1%的资金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理论上,低碳经济概念使全球气候控制的理念与经济模式的转换之间建立起联系,使拯救地球的道德呼唤与实质性的国际行动建立起联系。这一演变过程,堪称议程设置的经典案例。

探讨多边舞台和议程设置问题,对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中国长期以来是在对一个接一个的“国际议程”做出被动式的“回应”。这样的回应当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今天,是进一步超越“回应心态”的时候了: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时,中国不妨主动地提出有利于自身的方案,包括具体的要求和抽象的游戏规则,通过多边舞台使之成为“国际议程”。

“引领”,将注定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的重要取向和根本特征。

新时期大国博弈更加强调占领舆论阵地,公共外交能力直接影响大国形象亲和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时要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

公共外交被认为对美国赢得冷战“功不可没”。“9·11”事件之后,公共外交在美国学界和政界再度受到追捧。继“硬实力”“软实力”之后,“巧实力”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中走红,而重视公共外交则是“巧实力”的鲜明特色和核心内涵。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后,奥巴马政府常常打破美国作为传统超级大国的常态,不时在国际场合刻意打造所谓温和、谦逊和注意倾听他国意见的“形象”;在特朗普现象形成强劲冲击波的背景下,也仍然不断有美国政治人物试图去予以对冲,刻意去体现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进而言之,加强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甚至联合国以及其他重要国际组织为赢得公众支持以推动其重要议程,也不忘竭力开展公共外交。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演变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日益迎来世界或关注、或审视、或疑惑、或挑剔的目光。毋庸置疑,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国际主流社会对中国仍然抱有误解、心存疑虑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特定时点和背景下,甚至出现程度不同的矛盾和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除非是过分的要求,我们都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看得见眼神的方式,去做好面对面的“国际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用更能为人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他国受众熟悉的话语方式,去阐释中国立场,给予外部世界令人信服的答案。做到这一点,世界对中国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大。这正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职责和使命。

历史地看,由接触,到参与,到影响,甚至引领,这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基本路径。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借助国际多边平台,在全球性问题上传播我们自己或接近我们的声音。

拉扎斯菲尔德曾经提出“意见领袖”概念,认为在专业性领域,专家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更为突现。欧洲在环境气候领域研究早,投入大,水平高。“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及“低碳经济”等概念均来自欧洲科学家。正是依托这些“意见领袖”的研究成果,欧美国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才显得“底气十足”,不仅在全球气候控制领域,而且在碳排放交易市场领域取得了“话语权”。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时,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借鉴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中的成熟经验,积极开展公共外交,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治理、中国理念,把新时代国际传播引入更广阔的领域和舞台。

2019年10月22日,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全方位加强能源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标签: 哥本哈根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