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碳排放考核-车企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博弈

2019-9-10 10:26 来源: 汽车电子设计 |作者: 朱玉龙

前些时间参加一个韩总举办的2020沙龙,有交流到目前欧洲的零部件企业从上而下要开始变化,会逐步扩展到国内,有关于市场和管理政策都在调整。后续不免可以看到对于未来经营层面,甩包袱、价格战等等之前很稳的,都会以我们不熟悉的状态呈现出来。我个人以为,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源自于欧洲碳排放考核,以及跟随欧洲的考核的另一大市场中国对于欧洲要求的紧密跟随,这都对欧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存,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本文我还是想追溯下,为什么汽车企业、政策制定者之间会有那么多的误解,随着碳排放政策继续严格执行,这后面从业者血流成河的局面,是否无可避免。1)欧盟的碳排放政策 欧洲是全球环保节能意识最强的地区,事实上也是这么标榜的,所以在各个行业一直积极地推动碳排放水平的降低。整个路径就是一直推进,永不回头:2007年通过的《2020气候和能源一揽子计划》提出到2020年, 将温室气体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20%2011年公布的《 2050竞争性低碳欧洲路线图》 设定2050年降低80-95%2018年则提出了力图2050年实现净碳排放量为零的愿景


汽车行业也是众矢之的,欧洲制定了全球最严格的减排目标。

1998年欧盟第一次提出碳排放目标,计划从1998年186g/km CO2降到2008年的140g/km CO2,2012年降至120g/km CO2。实际的情况,汽车企业当时还没意识到这事真的重要,执行层面不太好,2008年欧洲乘用车CO2排放量153.5g/km CO2。


为了落实碳排放目标,欧盟在2009年颁布了首个针对新登记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制性标准EU443/2009,要求到2015年乘用车碳排放应降低至130g/kmCO2以下,超额部分将进行罚款。重罚之下,各个车企的重视程度是很大的,当时欧洲的策略主要是通过转型柴油动力,2015年实际排放量为119.5g/km CO2。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5年的达标下,柴油车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顶峰。这个拐点是排放门事件深远的影响,基本把这条路线打废了。



2014年欧盟要求2020年欧盟范围内95%乘用车平均碳排放需降低至95g/km CO2(折合成国标油耗为3.8L/100km,年均下降幅度需达到5.4%),到2021年100%新车要达到此要求,超额部分按每辆汽车每g/km CO2 95欧元进行罚款。


实际的情况,随着消费者去选择柴油车和SUV车型,这个碳排比2015年还涨了,3年原地踏步不算,离2021年的目标还远了,从2015年开始,几年都浪费了。备注:这里的惩罚机制,从2020年后开始,乘用车按每辆车每g/kmCO2处罚95欧元,这里的差距2300欧元一台车


2019年6月31日,欧盟正式通过新法案(EU)2019/631,其中提出2025年后欧盟境内新登记乘用车碳排放量要比2021年减少15%(乘用车 80.8g/km CO2),2030年起要求乘用车比2021年碳排放水平 减少37.5%(乘用车59.4 g /km),超额部分罚款幅度不变,该法案将于2020年1月启动。往后来看,要求越高,按照95欧元每g/kmCO2的罚款来看,面对燃油车不太可能下降的成本,总的罚款成本和电动汽车来说,不得不迫使欧洲车企去做一些决策。



短期内,欧盟针对零排放和排放量50g/km以下的低排放汽车,超级积分的政策允许2020-2022年,每辆低排放汽车可抵成2、1.67、1.33辆,车企使用超级积分上限为7.5g/km。长期来看,就是欧盟投入充电基础设施和投入电池产业链,鼓励大量就业人员从燃油车上游转换到新的上游,转的过去的话皆大欢喜,转不过去的话,很多人员就得退休目前在欧洲所有的车,都得根据碳排来算盈利,根据95欧元1g/km来换算,如下图所示:


我的理解,这种困境是每个在欧洲经营业务都有的,只不过如日系因为在美国、东南亚和本土有战略缓冲空间没有那么迫切。反正欧洲本土的几家基本都逃不掉,只能拿出对策:目前来看,在欧洲地区搭伙过日子的车企会越来越多,通过车企之间联盟(pooling),把一些高投资低产出的事情,作为凑份子的方式共同完成减排目标。 以大众和福特的合作为例,大众向福特开放MEB模块化电动平台且免收专利费,福特采用MEB架构平台做电动车,需要从大众购买零部件短期内,50g/km的PHEV也是满足考核的主要手段,BEV的问题是市场问题,PHEV的问题是价格问题,无非是根据需求来规划要卖多少量,要怎么卖的问题。



我觉得博弈的焦点,就在于就业,这么坚决来推,使得欧洲地区的中小零部件企业几乎跟不上转换的节奏,大的零部件企业能做的事情也是壮士断腕,尽量在不受这轮碳排影响的业务上多拿担,早点在柴油机上精简人员,为未来汽油机的车型配置合理的人员,往电动汽车上去争取业务。这个事情不像之前的钝刀子割肉了,2021年考核近在眼前了。

小结:我个人以为,目前来看中国紧跟欧洲来做排放和碳排(油耗),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式来说,挑战也很大。欧盟做事这么利落,带来的从业人员的血流成河其实也是预见的。我觉得对于电动汽车而言,好事情就是未来大部分的资源,会往这里倾斜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