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中国的承诺与实践

2019-8-11 10:02 来源: 半导体和光伏前沿

中国似乎最快将提前9年实现巴黎气候协定规划的碳排放控制目标,这有可能极大地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今日,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

 2    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气候变暖对所有生物都有致命的影响:

1冰川消融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比世界任何地区都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融殆尽。

2极端恶劣气候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极端气候在近几年异常频繁地光顾地球,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关。过去50年里,极端高温、低温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昼夜低温、霜冻变得不如以前频繁,而昼夜高温、热浪则愈加常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IPCC发布的评估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发生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严重,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3粮食减产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只要全球变暖带来轻微的气温上升,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全球变暖的细微改变,对粮食生产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稻米对温度剧变的敏感性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国际稻米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若晚间最低气温上升每摄示1摄氏度(华氏1.8度),稻米收成便会减少10%。值得警惕的是,稻米是全球过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所以全球变暖的轻微的变化可带来深远的影响。

同时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4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最终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然而就算是轻微的海平面上升,也会带来严重破坏。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污染淡水、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河口盐度上升,一些低洼沿海城市及村落均会受影响。一些对岛屿以及沿海地区人口尤其重要的资源,如沙滩、淡水、渔业、珊瑚礁、环礁、野生生物栖息地均会受到威胁。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并不是只有岛国才需要担心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全球有超过70%口人生活于沿岸平原;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个是沿海或位于河口。据SRES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估计,从1990年到21世纪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2到34厘米。而中国近30年来,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5物种灭绝每个物种的进化皆有适应于其独特的生态位置——其特殊的“居所”及特定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其它动植物)。不是所有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变化,如考拉却只能在有桉树的地方生活。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气温、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毁了一些生物的栖息地,而破坏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还要快。IPCC评估报告指出,未来6、70年内,气候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现在已经可以确信气候与一些蛙类的灭绝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生物,大约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12%的雀鸟,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绝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到其它地方。”6空气污染人类通过大量燃烧造成空气污染,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臭氧及光化学氧化剂、可吸入悬浮粒子等。会对人和生物均造成致命伤害。
  
 3    全球变暖“杀手”——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有直接关系。因而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其中最主要的气体CO2。

 4    全球“公约”的诞生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全球主要国家参与并同意建立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近200个缔约方。

然而,公约执行也不是一帆风顺,每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多在国际财政机制安排、实质性技术转让、发达国家加强履约、土地利用和林业问题上争论不休。以下列举了重要时间节点:

 1994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京都议定书》1997年2002年通过《德里宣言》《京都议定书》生效2005年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获得了所有缔约方的一致认可,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能力自主行动,采取非侵入、非对抗模式的平价机制,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议,有助于国际间(双边、多边机制)的合作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培养。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并开展绝对量化减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减排目标,逐步实现绝对减排或者限排目标;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编制和通报反映它们特殊情况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的战略、计划和行动。

 6    控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在碳排放取得共识,然后要落实下去确实千难万难。根据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20年来,尽管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呈现显著增长,但发电结构并未得到优化。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超过三分之一来自电力行业,近20年来全球电力行业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18年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31亿吨,比2017年增长1.7%。


 7    各国的碳排放政策全球能源消费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中国、美国。美国2018年能源消费增长8000万吨,比2017年增长3.7%,约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四分之一。中国2018年能源消费增长1.07亿吨,比2017年增长3.5%,约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三分之一。 美国特朗普政府推翻过奥巴马时期的环境政策,在2017年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议》。而执行宽松的碳排放政策。总体来看,美国能源碳排放于2007年达到峰值,那之后到2015年以年均1.6%的幅度下降。自2016年以来,美国能源碳排放年均下降水平明显放缓,2018年不降反升,距完成《巴黎协定》目标越来越远。中国2018年,中国保持GDP增长为6.6%强劲增速,因此整体排放增长,但是随着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2018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8    中国承诺——2030年中国在2015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目标。中国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明确了要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以2018年为例,中国新增风电装机20.33GW,约占美国截至2018年底风电装机总量的22% ,新增光伏装机44.38GW,几乎相当于美国预期2018年新增光伏装机量的4倍!

现在,英国的一项分析发现,中国的碳排放可能在 2021 年到 2025 年间达到 130 亿吨至 160 亿吨的峰值,从而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作出研究人员所说的 " 巨大贡献 "。

南京大学的王海鲲说:" 这反映了中国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经济增长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新常态’,后者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前达到峰值。"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