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碳资产管理公司帮企业提供碳配额指标的资产管理使其保值增值的业务服务很赚钱

2014-9-8 11:41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蒋娅娅

首次企业履约大考,国内碳市场正在经历。2013年启动试点的国内碳市场,在刚刚过去的六七月,迎来了第一个履约期。

事实上,由于碳交易品种单一、市场流动性不足、碳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缺乏专业化机构等种种不完善,使得“不活跃”碳交易,一直是市场常态。

如何盘活碳资产,激发市场活力?不妨从“不完善”到“完善”过程中寻求答案:完善的碳资产管理,是成熟碳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伴随我国碳交易大市场的逐步开启,碳资产管理市场,或是一片新的蓝海。

首个履约期,就遭遇尴尬

碳交易在我国起步较晚。2011年,国家发改委同意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湖北、重庆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深圳率先启动试点,而在当年,包括深圳在内,还有北京、广东、天津、上海等5个试点省市,均启动了碳交易,这一年也被业内人士称为我国碳交易元年。今年,除湖北、重庆两地相继开启试点之外,前5个试点城市,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都经历了首次企业履约。

据易碳家了解到,所谓履约,针对的是碳配额,基于审核机构对控排企业进行审核,将其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所获得的配额进行比较,配额有剩余者可以出售配额获利或者留到下一年使用,超排企业则必须在市场上买碳,从而使各企业实际排放总量不超过配额。

在各个交易所的试点交易管理办法中,都对企业的履约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上海和深圳都将6月30日作为首个履约期的最后期限。然而,在实际履约中,除上海与深圳,其余3个试点的履约期均向后推迟了。北京从原定的6月15日推迟到6月27日,广东则将履约期限从6月20日推到7月15日。天津更是先后两次推迟履约期,先是从原定的5月31日推迟到7月10日,后又延期至7月25日。

履约期限一拖再拖,个别地区还动用了节能督查大队强制企业去履约,5个试点中仅有上海100%履约,其余市场均有企业未能按期履约。

而那些即使是按期屡了约的企业,大多也只是“临阵磨枪”。从上海市场来看,仅6月11日,上海碳市场成交量达到29万吨,成交额近1200万元。紧接着6月12日,上海碳市场SHEA13(2013年配额)单品种挂牌成交19.9万吨,成交额也接近800万元。仅仅这两个交易日的成交额,已经超过了上海碳交易市场自去年11月26日启动以来的近半年成交总额。无独有偶,根据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公开数据计算,天津2013年碳配额共交易约105.7万吨,其中有89.4万吨是在不到两个月的履约期内成交的,占总成交量的近60%; 截至6月30日,深圳交易碳配额约152万吨,其中有107万吨是在6月9日至6月30日内完成的,占比超过七成。

临阵磨枪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主动性还不够。“到了履约期,大家才知道自己的配额多了还是少了,有缺口的便开始大量的购买行为。”而平日里的碳市场,就很冷清,还时常出现“零交易”。

冷热不均,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能真正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格。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