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气候投融资与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创新

2019-5-21 12:30 来源: ICCSD

 

 5月8日下午,“气候投融资与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创新”分论坛在成都天府英才中心举行,七位专家围绕气候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关系、气候投融资趋势与碳市场作用等专业内容进行了分享。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担任本场分论坛主持人。 


从左到右: 镇江市生态环境局副调研员陈长之、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裁龚俊松、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中国首席代表谢鹏飞、兴业研究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钱立华、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刘倩、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

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首先介绍了气候金融的概念。吕学都介绍,气候金融不能简单等同于绿色金融,气候资金是专指能够带来温室气体减排效果或适应气候变化效果的资金。



亚行和其他多边银行有统一核算气候资金的指南。亚行设定的气候资金目标是到2020年每年60亿美金,其中40亿用于减排,20亿用于适应。从2019年到2030年累计达到800亿美金,亚行要求75%的项目支持应对气候变化。 吕学都指出,气候金融项目定义和边界模糊,法律支持管理和评判规则滞后,监管缺乏政策和指南。他强调,国内绿色金融近两年的数额很大,但只说数字,意义是有限的,下一步要研究可量化的方法和绿色收益的内化办法。



兴业研究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钱立华进一步区分了绿色金融与气候金融,认为绿色金融的概念比气候金融更宽泛,包含着气候金融。



钱立华介绍了气候投融资产品分类,包括信贷和非信贷类。其中,信贷类的有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银团贷款、供应链融资、能效融资、碳资产质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融资产品、光伏贷等。非信贷类包括绿色租赁、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产品等。  


2019年4月13日,来自20多个国家的财政部长发起了一个新的联盟——财政部长气候行动联盟,要建立气候预算、绿色投资和采购战略,并将气候风险与脆弱性纳入成员国的区域经济规划。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刘倩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大家意识到要关注的不再是数量上的进展,而是要有高质量的投资。 ”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中国首席代表谢鹏飞从城市方面分析了投融资趋势,强调2030年城市会吸引29.4万亿美元绿色投资,并介绍了雅加达、墨西哥城、内罗毕等城市的案例。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做了“低碳转型新机制,创新发展碳市场”的主题发言,认为碳交易是表象和手段,是为了给碳定价,形成定价机制,以便于大家发现投资人,从而形成气候投融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



谈到未来的趋势,何锦峰认为,首先是发展,关键是创新。碳市场现在是起步阶段,将来会从区域市场走向统一市场,从行政驱动走向市场驱动,从配额管理走向“配额管理+自愿减排”,再走向自觉减排。而且,在配额分配、履约机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应用场景等方面可以有所创新。 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裁龚俊松认为:“经过多年探索,试点碳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培育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很多机构。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缺口大,2019年会研究气候投融资标准、信息披露规则制定、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以地方投融资试点为抓手,将来会有很多发展空间。”

 
镇江市生态环境局副调研员陈长之重点分享了镇江低碳发展的新进展。2014年镇江就明确提出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方向,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实现碳达峰。



陈长之介绍,镇江目前正在推进“四碳创新”,通过对全市39个工业行业进行碳排放测算,市政府制定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产业发展目录,形成了产业低碳转型倒逼机制,同时,对项目实行碳评估制度,对企业碳排放实现在线的监管,并实施碳考核,取得了相对理想的进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