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球塑料污染转嫁模式“亮剑”

2019-5-16 16:03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杨骏

塑料垃圾污染是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近日在瑞士召开的《巴塞尔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180多个国家对公约做出修订,决定将塑料垃圾列入进出口限制对象。这一“限塑令”是向塑料垃圾出口行为的“宣战”,更是向全球塑料污染转嫁模式的“亮剑”。

长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常常出于对处理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把混合有毒塑料垃圾打上“可循环利用”的标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但实际上,这些垃圾或难以循环利用,或根本未被回收,而是被倾倒、焚烧或进入海洋,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根据修订协议,发展中国家将首次获知进入其领土的塑料垃圾信息,并有权拒绝塑料垃圾进入。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偷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将成为历史。

这一“限塑令”协议获得了与会代表压倒性支持,仅美国、阿根廷、巴西以及化工和塑料行业等少数派反对。总体来看,《巴塞尔公约》修订后对美国的影响最大,因为新措施将禁止尚未批准公约的国家出口列入清单的垃圾。美国虽于1990年签署了该公约,但国会却迟迟未予以批准生效,因而美国至今仍是这一重要环保公约的“局外人”。有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15.7万个装有塑料垃圾的大型集装箱。而修订协议2021年生效后,美国可能将不得不自行处理其塑料垃圾。

“偷偷”出口塑料垃圾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自私自利和虚伪。这些国家享受生产和消费的利益,却将回收和处理垃圾的义务“甩锅”给发展中国家,有时甚至对后者横加指责,让发展中国家为全球环境的恶化“背锅”。

将塑料垃圾污染转嫁他国,最终埋单的是全人类。地球村各国是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污染转嫁并不能确保独善其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超过8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高达每年80亿美元。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会逐步破碎并形成大量微塑料颗粒,其中含有和吸附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新修订的《巴塞尔公约》让全球明确,塑料垃圾出口与回收,不能成为一些国家转嫁污染的借口。

去年新年伊始,中国全面禁止进口对环境污染风险高的废塑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中国率先对包括塑料垃圾在内的“洋垃圾”说不,让当前固体废物的全球流转模式起了变化。

作为垃圾输出国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不能再像以往一样,把自己的问题推给别人,而应反躬自省,切实解决自身垃圾过剩的问题。同时,各国须承担起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应对垃圾处理循环利用难题,从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标签: 巴塞尔公约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