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第一家碳中和银行”谈起

2019-2-24 16:11 来源: 绿色光年倪欢

前言:

在春节前刚刚结束的由汇丰银行和联劝公益基金会主办、绿色光年和商道学堂承办的汇丰“未来之星”大学生可持续发展主题冬令营,汇丰银行亚太区未来技能总监Dora Li在南区跟营员们分享时,特别提到2005年,汇丰银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银行。

我把2010年写过的一篇文章再翻出来,为营员和绿光菠菜们补充一些审验碳中和的一些技术内容。当时我在英国生活工作,正好跟一家伦敦的碳管理公司在合作一个中英绿色信贷政策研究项目,下面我采访的那位Esther Rodriguez女士正好就是我们英方专家之一。

01
与世界第一家“碳中和银行”的审验师面对面

中国光大银行2010年4月初与北京市环境交易所签署碳中和服务协议,既而宣布成为中国第一家碳中和银行。


这应该是继上海银行2001年成为第一家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UNEP FI)的中国本土商业银行、浦发银行2006年在中国众商业银行中首先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及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第一家“赤道银行”之后,国内商业银行在运用一系列国际实践朝着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经济和发展可持续金融的方向迈进的又一大步。

然而,在这则“中国第一家碳中和银行”的新闻稿中,我从字里行间中挖掘出以下有待证实的模糊信息:

北京环交所将如何测算光大银行直接和间接的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碳排放量;

光大银行将如何采取“碳中和”抵销(offset)策略,即在碳交易市场中购买哪些产业中的碳排放指标并确保这些指标能最终实现;

光大银行将如何审验北京环交所测算的碳排放量,以及其“碳中和”指标如何得到核准。 不要忽视这些信息,因为有关它们的细节将直接决定“碳中和银行”的称谓是否名符其实。

不过,我注意到国内严谨的英文新闻编辑却为这条新闻的英文版拟了一个将来时态的标题:China Everbright Bank to become the first "carbon neutral" bank)。

我于上周特意请教了在伦敦的一位碳管理和碳排放审验专家埃斯特女士(Ms. Esther Rodriguez),她曾经在中国为一些商业银行提供过碳管理、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和与赤道原则相关的专业培训。

作为在企业社会责任(CSR)领域有十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她曾作为首席审验师,直接参与了2005年汇丰银行宣布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碳中和银行”的审验工作(Assurance)并直接核准签发了审验的陈述报告(Assurance Statement)。


在审验完世界上第一家“碳中和”银行之后的第五年,当得知中国将产生第一家“碳中和银行”,她感到非常兴奋。

埃斯特女士评价道,中国“第一家碳中和银行”也许会象当初的汇丰银行一样,在中国银行业内掀起关注气候变化、积极践行低碳发展战略的热潮。

(注:埃斯特女士在2005-07年其间领导审验了汇丰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赤道原则”的遵守情况)

02
我对埃斯特女士的“采访”实录

Q1:“碳中和银行”应该如何确保其称谓名符其实?

A1:金融机构与任何生产型企业一样,在其经营活动中同样会产生碳排放。致力于要实现“碳中和”的银行,都显示出该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作的郑重承诺和巨大努力,这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如果这一称谓的背后没有强大的证据作为支撑,“碳中和”的称谓将面临广泛质疑,公众和投资者对其称谓的可信度(既而对该机构的可信度)也将大打折扣。

这些最基本的证据包括:

银行的碳排放是否运用了正确的方法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核算;是否由独立的第三方审核已测算碳排放量;银行是否进而在机构内部采取“碳中和”措施或更长远的一系列应对碳减排的策略;

Q2:为什么第三方独立审验如此重要?

A2:在英国和其他许多欧洲国家,很多上市公司(包括许多金融企业)面临着与更加成熟的投资者们打交道,他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且投资策略也越来越谨慎。

然而,各企业争相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 report)和近年来陆续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ility Report)已让投资者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在绝大多数报告未经第三方独立审验的情况下,投资者们在作投资决策之前,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分析(不得已时只能被动接受)这些企业的碳管理和环境管理绩效。

但是,一旦某家公司的CSR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经过可靠的独立第三方周密审验,其经审核的碳排放数据,以及其基于此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就会帮助投资者们能更好的作出投资决策。

如今,碳信息日益成为欧美资本市场中一项需要披露的“缺省”项,投资者们将在要求被投资企业汇报其碳排放和增加其信息透明度方面将起到更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都离不开独立第三方的独立审验。

Q3: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A3:第一,银行内部对“碳足迹”的认识需要达成一致。这将决定很多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将如何计算其碳排放量,而往往很多企业一开始却难以知晓、更无从收集、获得相关数据。

第二,是否有一家可靠的独立第三方能为银行提供审验及独立的碳减排或“碳中和”的建议。这将帮助银行决定到强制减排的碳交易市场中还是志愿减排的碳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指标,进而跟踪、核准这些指标是否能最终实现。

在欧洲和英国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碳排放指标,它们来自或即将来自五花八门的减排项目,比如水电、风力发电、造林等项目。

然而碳交易的中介机构或卖家是否有信誉,能否保证这些指标能确实按合约发生,将直接关系到宣称“碳中和”机构的声誉。

在英国就曾出现过碳指标被重复买卖,最后被第三方审验时曝光的欺诈案。

Q4:请介绍一下您在五年前审验汇丰银行成为全世界“第一家碳中和银行”时的经验。

A4:我当时担任的是审验工作的项目经理。我感觉到,整个“碳中和”测算和审验过程对汇丰银行而言,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首先,他们必须理解其碳足迹有哪些。

其次,需要设立一个基准线――汇丰银行在2005年宣布成为“碳中和银行”时,收集了所有自2004年开始的所有碳排放数据。

再次,得益于其内部新成立的、得到高层授权的、旨在进行跨部门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小组(Sustainability Team)”,很多测算和审验工作都进展顺利。

此外,审验师也需要在审验报告中为汇丰银行提供独立的“碳中和”建议。

最后,汇丰银行宣布成为世界第一家“碳中和”银行时,通过审验核准的内容既包括了其核算的碳排放量,也包括其采用“碳中和”策略购买的碳排放指标的可实现性。

Q5:实现“碳中和”对商业银行的益处和问题各有哪些?

A5:最直接的益处当然是声誉、品牌和可信度。

此外,通过这些实践过程,也让银行了解其自身碳减排的空间和潜力,有利于其制定减排目标。

同时,节能减排对银行而言也将降低运营成本,进而也将减少银行用于购买碳排放指标用于“中和”其碳排放的资金量。

以汇丰银行为例,该行后来认识到“碳中和”本身并不是解决总量减排的一剂良方,也开始致力于减少碳足迹的努力。

自2008年起,汇丰设定了新的为期四年的能源和水利用目标,及废物和碳排放目标。

到2011年,该行将致力于减少8%的能源使用量、11%的用水和6%的碳排放。

为确保“碳中和”实现,银行当然将增加一些费用聘请独立第三方进行审验,这项成本是直接可见的,其审验成本也将视审验内容和深度(或投资者对审验的具体要求)不一而各异。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