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转隶,任务不变”最近一年已然成“碳圈”从业人员的口头语之一~

2019-2-14 11:45 来源: 中创碳投 |作者: 刘焰真

“机构转隶,任务不变”最近一年已然成“碳圈”从业人员的口头语之一~

2019年新年伊始,原气候司转隶到生态环境部后,作为新的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大行业中2013至2018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对其201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与报送,正式揭开2019年碳排放核查的大幕。

2018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工作的相关职责转移到生态环境部,实现了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统一归口管理,可谓意义重大。由于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根同源性,二者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管理效率、节约执行成本和治理成本,有利于加强气候与环境的协同减排效益。

这是为什么呢?个中缘由,首先得从污染和减排携手共抓产生的良好“物理化学反应”——“协同效应”说起。“协同效应”从概念到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并无统一定义和标准。IPCC报告认为因各种理由而实施相关政策时所取得的气候变化收益为“协同效应”,其主要关注政策对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协同效应指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政策制定中明确考虑影响并把影响货币化的部分,主要强调了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及货币化。发达国家对“协同效应”的理解角度主要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能够有利于污染物减排,并且只考虑了正效益部分。我国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发展水平认为“协同效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应减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如SO2、NOx、CO以及VOC等挥发性有机物等;另一方面在控制局域污染物排放及生态建设过程的同时,考虑减少或者吸收CO2及其他温室气体等。可以看出,我国的协同效应主要强调的是局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共同减量。

“机构转隶,任务不变”最近一年已然成“碳圈”从业人员的口头语之一~


同根同源性是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理论基础:大气污染通常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其主要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其中人为源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具体包括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活动排放等。201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两年更新报告》显示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18.96亿t CO2 eq,其中能源活动占比78.49%,工业生产过程占比13.81%,农业活动占比7.89%,占比最高的能源活动排放主要来自燃料燃烧排放,包括交通运输部门排放、发电和供热部门排放、各主要用能行业排放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来自多种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上述对比可知,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均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两者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从源头控制、以预防为主的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温室气体的减排作用,表现出协同效应。

自从IPCC开始关注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开始,协同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协同控制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国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部一手抓环保一手抓减排,统一了CO与CO2管理归口,为协同控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作者:刘焰真 北京中创碳投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研发经理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