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正处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国内能源安全、减少雾霾的压力之下。中国积极应对这些压力,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减少40%-45%,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60%-65%,并采取积极的
减排措施。要实现这一目标,低碳治理势在必行。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试点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本文分析了我国低碳治理的框架。政府在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治理过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作为对压力的回应,政府已经实施了不同类型的措施、
政策工具和行动,治理可以通过技术、空间和社会路径的整合来实现。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低
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框架进行了分析。虽然园区的二氧化碳总量有所增加,但经过园区委员会和企业的努力,近年来单位GDP二氧化
碳强度有所降低。尽管国家发改委希望开展试点,从自下而上的机制中总结经验,政策的实施表明,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和过程仍然是以自上而下的园区管理为基础的。目标责任制(TRS)仍然是关键的工作机制,对单位GDP二氧化
碳减排做出了贡献。园区的低碳治理经验可以借鉴其他城市,当地政府对低碳实践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探讨
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及苏州市其他部门的调研,分析了当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
问题,并探讨了改进措施。低碳政策对地方政府的最大贡献是帮助委员会将不同部门的低碳工作/
节能工作整合在一起。然而,对二氧化碳减排或能源效率的真正贡献是有限的。
1. 煤炭是苏州的主要能源,占50%。城市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不容易的。除低碳产业园试点外,苏州工业园区被选为低碳绿色生态试点和低碳社区试点。这表明一个任务可以报送给不同的部门。这表明一个任务可以报送给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部门可以在产业园委员会的指导下一起工作。作为国家产业园区,更容易获得国家和省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 低碳治理需要不同政府部门的参与。在中国,能源管理由国家发改委控制,建筑节能由建设部门管理。
3. 园区对气候保护的重视程度高于其他园区或城市,建议了解欧盟、日本等工业国家当前的低碳治理经验,了解中国其他低碳合作伙伴的低碳经验。
结论
中国正处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GDP增速低于过去30年(1978年至2014年,GDP年均增速约为10%,2015年为6.9%)。面对国际谈判、能源安全和环境恶化的压力,中国认识到气候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中国已经做出了长期和短期的减排承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对气候保护持积极态度。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探讨了我国低碳治理的现状框架和政策实施。在这一过程中,低碳产业园能够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工具。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但是,单位GDP能源强度和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已经降低。中央政府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试点政策开始治理,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试点分享经验。在城市层面,它是一种基于目标责任制的自上而下的机制,即减排目标分配给部门或重点企业。政府执行了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例如命令控制工具、
市场奖励工具。低碳城市治理应结合技术、空间和社会三个方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沟通,并考虑区域差异。可以期待的是2020年后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政府正在寻找新的经济驱动力。低碳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未来低碳理念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