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推动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积极建立
市场机制来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上升的
难题。欧盟最早建立了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囊括了欧盟全境30个国家,
从2005年启动至今,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年也在加快建立碳交易机制,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洲际性的碳交易体系。韩国2012年通过立法,将于2015年1月1日建立全国碳交易体系。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在积极尝试碳交易和碳金融产品。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行动。据中国碳交易网了解到,建立碳
排放权交易体系、利用碳交易的市场机制激励企业界研发、应用低碳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这
些政策和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2010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2013年正式启动碳交易的试点省市将发挥创新和示范作用,带动国内碳交易体系实现区域链接,为2015年建成全国性的碳市场奠定基础。
当前,全球已建成、在建中和计划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系统的分布情况。据中国碳交易网了解到,2013年以来,我国七个试点省市的碳交易体系建设进展明显,各省市陆续确定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推动碳交易管理办法的立法。
深圳碳市场在6月18日率先开锣,上海、
北京、广东、天津紧随其后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
首批碳试点省市锁定的重点排放行业均有传统重工业和能源生产与供应行业,上海市增加了
航空、港口、商业、金融等非工业行业,深圳将大型公共建筑包含其中。年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作为纳入重点
排放企业的门槛,广东、天津都设在2万吨以上,北京设在1万吨以上,湖北设在6万吨标煤(约1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深圳设在3000吨以上,上海对工业行业设在2万吨以上,对非工业行业设在1万吨以上。同时,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深圳还划定了报告企业的范围,即暂不纳入碳交易,但须履行报告义务,要向政府主管部门定期报告碳排放情况,为今后试点企业范围扩大做准备。上海和广东均要求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万吨的企业需要定期报告,北京是2000吨以上的企业、湖北是8000吨标煤(约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上、深圳是1000吨以上的企业需要定期报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