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期盼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成都市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委要求、市委部署,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经济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为导向,以“三治一增”、低碳城市试点为重要抓手,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和锦江水生态治理等生态工程为重要载体,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昨日,成都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会召开,重磅发布了《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成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新进展。成都市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六体系一能力”,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和40项年度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如何进一步推进成都低碳城市建设?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将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有效控制排放总量为硬约束,以
市场化为取向推进低碳发展,着力推动多层次复合
碳市场建设取得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制度体系
绿色低碳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具体而言,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相应指标体系,印发《低碳城市建设区(市)县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强度作为约束性目标对各区(市)县进行考核,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绩导向更加鲜明。
同时,正加快构建鼓励市民低碳出行的
碳普惠机制。以市民低碳出行、企事业单位推动电能替代和节能
减排等行为为切入点,研究量化公众与企业节能降碳行为产生的减碳量,通过开发运用相应的
碳减排量化
方法学核准减碳主体的“碳资产”,运用普惠机制实现对低碳行为的有效激励。
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
居“六大新经济形态”第2位
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维。记者了解到,成都市正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规划和建设,提升城市产业能级。今年1月,成都市印发了《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全面完成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完善了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功能区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防止重复建设、无序投资,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低碳、降碳行动。同时,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成都市推动全市
水泥、平板
玻璃、火电等典型传统行业全部实现全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2017年完成100户企业落后产能淘汰目标,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23万吨。
位于双流区的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其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去年9月正式投产。“我们的电池产品安装应用后,通过太阳光照即可实现发电,不需要再投入其他能源。”据通威太阳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公司电池出货10GW,按年均1100小时光照可实现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同时,目前通威太阳能平均每月电池出货500MW,电池年均发电量可实现每年二氧化碳减排52万吨,减排量相当于种树30万棵。
通威太阳能只是成都市绿色经济发展动能加速聚集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围绕绿色经济发展,成都市开展了低碳产品、低碳企业和
碳足迹认证,并从“全生命周期”开展认证,发挥资源禀赋和大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以清华
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双流国际机场为示范,创新应用场景,推动能源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和培育新经济企业。2017年全市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新增注册资本523.88亿元,居“六大新经济形态”第2位。截至2018年3月,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总数为15553户,同比增长19%,新增注册资本50.80亿元,同比增长34%。
绿色低碳城市体系
获批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绿色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管理等重要领域逐步形成共识。具体而言,城市轨道、
公交和慢行“三网”融合的便捷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成功获批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7%。同时,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管控有力,在四川省对各市(州)2016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情况考核中排名第一,获评全省唯一优秀等级。
硅宝科技作为一家新材料公司,主要从事有机硅橡胶的研发和制造,并首次在国内将绿色环保性能优异的有机硅密封胶引入装配式建筑行业。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硅宝科技就被认定为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目前,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全国20多个装配式建筑工程。
装配式建筑是成都市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方面。据了解,成都市正加快构建产业链和应用环境,推动绿色产品本地应用,新建房建工程项目全面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并获批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去年能源要素成本下降约7.5亿元
由清华大学与四川省共同创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主要致力于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的前沿研究和产业培育。
研究院成立以来,在促进能源领域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形成能源互联网领域重大阶段性成果50余项,申请专利72项,其中包括国际专利9项,成功孵化高科技创新企业5家。
而在四川机场集团,机场地面车辆“油改电”成为打造绿色机场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目前双流机场联合驻场单位共购电动特车164台,年减少燃油消耗736吨。
从这些生动的事例,不难看出成都市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的决心。记者了解到,围绕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成都市制定实施了《
节能减排降碳综合工作方案(2017—2020年)》《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17-2020年)》,多个部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节能工程,“电能替代”成效显著,完成燃煤锅炉减碳量计算,推进“碳资产”确权赋能,探索生态价值的经济化。绕城高速以内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
同时,能源要素成本有效下降。具体而言,成都市结合输配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制定出台14条能源利用
政策,电力、燃气等能源价格改革2017年降低成本约7.5亿元。
绿色低碳消费体系
骑行减排量居全球12个样板城市第3位
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27万辆
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低碳城市的社会共识更加凝聚。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多个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个《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成都骑行减排量居全球12个样板城市第3位。
同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停车收费减免、不限行不限号、启用专用号牌等鼓励政策相继出台,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27万辆。公共机构绿色办公推进有力,政府采购中绿色采购比例达95%。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23%。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1%
湿地保有量达2.86万公顷
发挥园林绿地、河湖湿地“吸碳”能力,统筹推进低碳城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城市绿色低碳新名片更加响亮。据了解,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1%,湿地保有量达2.86万公顷,白鹭湾城市湿地公园获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吸碳”能力的提升也显著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成都市积极推进“三治一增”,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以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明显,2017年,全市优良天数达235天,与2013年相比增加103天,为近五年最好水平。
低碳发展基础能力
宣传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入选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在低碳发展基础能力提升方面,成都市依托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开展近40场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活动,编制印发《低碳发展资料选编》《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基础知识》和5期《绿色低碳发展专刊》,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同时,积极开展低碳示范与合作。具体而言,评定低碳示范单位59家,推动中瑞低碳城市合作持续深化,首届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
论坛成功举办,并发布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成都宣言》,成都入选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市民反响
市民汪剑超:在成都与环保结缘
成都在筹谋垃圾分类的超前意识吸引了我。所以我从
北京到这儿成了一名“蓉漂”。这座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城市,是我对成都的第一印象。来到这里,我也投入了成都的环保事业,从事垃圾分类。现在创立的奥北环保,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学校、社区、商业楼宇开启了试点工作。
市民罗娜:兴隆湖让我爱上了成都慢生活
成都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提出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对我们市民而言就是绿道多了、湿地多了,有了很丰富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以前我不爱运动,现在因为附近的兴隆湖,我加入了跑团,成为一名“跑跑族”,晚上有时间都要酣畅淋漓地跑上一段,因为跑步,我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生活慢下来了,压力小了,心情也更放松了。
市民杨进:骑车上下班又快又方便
从成都大街小巷出现各色共享单车开始,我就成了忠实粉丝,现在手机里有好几个共享单车软件。因为从我家到上班的地方,可以说是一段非常“尴尬”的距离,坐地铁只有一个站,但两头都要走一截,早晚高峰公交车又容易堵,最好的方式就是骑共享单车,十多分钟,又快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