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市场中的技术分析(二): 成交量,碳市场的生命线

2018-4-1 07:07 来源: 碳市券商 |作者: 越联创投研团队

技术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以形态来划分,可以归纳为均线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形态分析法、波浪分析法等。

这些分析方法的核心,都离不开分析目标的“成交量”和“成交价”。

在参与碳市场之前,根据过往的投资经验,在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对于资金体量在1000万元以内的资金,几乎不必考虑市场的流动性,都能较为容易的变现持有的投资标的,且几乎不会影响标的物价格。

但是参与到碳市场以后,成交量成为了笔者关注的核心指标。这个变化主要是因为碳市场自身的特性所决定:

(1)不同于传统的股票市场,具有为企业融资的功能,或者传统的商品市场,买卖的商品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碳市场试点的投资标的“配额”除了履约功能以外,并没有生产加工、创造效益的实用价值,可以划归为单纯的金融衍生物。然而由于碳市场的“节能减排”定位,又极易受到政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策市,并且是一个不够稳定的政策市;

(2)配额的发放、回收具有周期性,这一点和农产品期货等传统商品类似,体现了配额的商品属性;

(3)目前试点地区碳市场诸侯割据,全国碳市场虽然已经定调,但是不存在明确的推进时间表。在主管部门更换的背景之下,全国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这也成为更多机构持币观望的主要原因。

以上几个因素的叠加,加到了碳市场的分析难度。导致了碳市场的参与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和传统市场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无论控排企业还是投资机构,建仓和出货都需要成交量作为支撑。在成交量清单的周期内,较大规模体量的资金的建仓或者出货行为都将直接会对市场价格造成明显的波动。

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流动性衰竭对价格影响的案例之一,出现在湖北碳市场2016年履约临近截止日。2016年7月13日开始,湖北碳市场由于卖盘抛压严重,出现了连续三个跌停板:


2016年7月15日湖北碳市场监管部门为了遏制市场流动性衰竭造成的连续跌停板行情,出台了非常具有争议的“跌停限制为1%,涨停为10%”的政策。救市政策出台的当晚,就引起了轰动和巨大争议。针对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扰乱市场甚至利益输送的指责不绝于耳。

哪怕过去近两年时间,笔者却依然惊叹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的智慧!

首先,作为一个新兴且小众的市场,在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可以并且应该允许在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

前面提到过碳市场的三个特点决定了其市场参与者在数量和资金规模无法与传统市场相比拟。在成交量缺失,价格失灵的背景下,采用救市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障控排企业的配额价值,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更改涨跌幅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如果被视为操纵市场,那么熔断机制、单边限制做空股指期货的笔数的行为不也可以视为操纵市场了?

敢于保护投资者,敢于承担责任是我们这个新兴市场宝贵稀缺的要素,这不应该成为被人诟病的品质。

其次,救市政策是否公平?

“跌停限制为1%,涨停为10%”的政策出台以后的四天,市场仍然处于跌停状态。对于前期做空的机构和企业,依然有足够的时间补充仓位,并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何来利益输送一说?

更何况,救市政策出台是在周五收市以后,有足够的冷静期让投资者冷静的分析政策变更对市场的影响,做出理性的举措。

经过连续跌停板的市场教育,碳市场的参与者也逐渐成熟起来。对于碳市场的参与者,无论如何强调成交量都不会过分。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