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

2018-3-22 10:45 来源: 碳阻迹原创 |作者: 鲁振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


在当代社会,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整个社会风气已不再像上个世纪战争时期那么不受约束与混乱,再加上法律的日益完善,人人心里都有一把道德尺,可以说“即便恶小也不为”已然成为了常态;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品质的逐渐提高,人们变得越来越喜欢去追求“善”。那么问题来了,比起随处可见的献爱心、募捐,大家对于“低碳”的态度好像比较冷淡.

什么是低碳

“低碳”,有那么几个意思相近更通俗易懂的词,既“绿色”、“环保”。“低碳”并不是说少烧点煤炭,更准确的应该是尽可能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异常”、“温室效应”相信大家都不会对这些词汇感到陌生,而造成这些的主要元凶就是过多的温室气体。尽管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都报道过不少这些气候问题造成的极具破坏性的结果,例如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但好像并未敲响人们心中的那口警钟,环顾四周,身边有多少人是追求低碳的狂人分子,有多少人会如同做敬老爱幼般自然自发的去做低碳这件事的。答案好像是没有,那么,为什么人们做不到低碳?为什么你做不到低碳?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当一个个体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时,有些行为其实并不是个体本生决定去做的。正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有意思的社会心理效应,而你做不到低碳,最有可能是一下两个效应的锅:“责任分散效应”与“社会懈怠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低碳”,乍一听上去,是一个较大、较空、较远的一件事。这件事的社会认知度远远比不上“无偿献血”、“募捐”或是“节水节电”这类深深扎根于人们脑海中的词汇。但明明由于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的确确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身边的人却有时连少开一天车都做不到。这种现象不能单单就归纳于是因为道德沦丧或是所谓的思想禁锢。在面临不同的事件中,人们所背负的责任感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如果说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你个人的行为而一手造成的,而结果是影响了全球75亿人口,那么,你不去做“低碳”所要承受的心理代价是极高的(如果你是个正常人而非是要毁灭世界的恶霸的话);而实际上,造成气候变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并不是由一个人造成的,并且也不是一个爆发事件,低碳这件事的责任就被所有人、被时间所分担,造成责任分散,而个人不去低碳所要付出的心里代价是极低的,因为他会想:“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问题,我不想低碳,由别人低碳去吧;我现在不想低碳,我以后再去低碳”,从而最终造成众人皆不追求低碳的结果。

“社会懈怠效应”

社会懈怠效应(social loafing)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如同上文所提到,要减少全球碳排放量,需要全球人民一起付出实际行动,而往往个人责任感会被群体划分而弱化,从而导致行动不积极甚至于不行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  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给群体分配减排目标的情况下,个体的低碳行为是不记名的,个人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被考察的是最终整个群体的成。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他它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产生一种“我就算做的再好也不会有人来鼓励我、奖励我”,这使得他为低碳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  社会认知的作用。简单来说,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既“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亦或是“近墨者黑”。低碳有时候是与生活舒适度背道而驰的事情,在群体中的个体,一旦有一个人偷懒了,去追求舒适度,不去努力的做好低碳了,那么其他人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

第三,  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其实,为什么人们做不到低碳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解释就是,社会中大部分人还在为生存摸爬滚打,要考虑、要烦恼的事情堆积如山,“低碳”这件事还轮不到自己去考虑。而我也同样认为,在现在没有明确制度的规定下,“低碳”这件事儿跟“献爱心”一样,有能力的人可以多出一些力量,成立些低碳研究所,低碳基金会什么的,促进“低碳”发展。而如果一旦有一天,“低碳”如同水、电、煤气一样给每家每户都按上一个计量表,再辅以收费制度,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不得不去考虑“低碳”,也就跟社会心里效应脱开了关系,毕竟已经涉及到了自己的日常基本生活。

要做到全民低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也并非是毫无办法,除却强制的政策、法律约束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鼓励、激励大家去进行低碳生活的,这里先卖个关子,之后会跟大家分别从“个人”和“企业”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促进低碳。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