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及影响

2018-3-6 09:57 来源: 我的钢铁网

2005年以来,我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而且碳排放量也是逐年增加,另外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不仅占全国碳排放量的比重增加,钢铁行业碳排放量 也在持续增加,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2017年12月18日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对未来的钢铁行业的影响何去 何从?且看下述分析。

1.全球碳排放量

2005年以来,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任务,其中2016年,全球CO2排放量361.83亿吨(这里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排放量),中国碳排放量高达105.06亿吨,总量超过欧美之和。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年会上,研究员认为2017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长2%,达到369.06亿吨,在经历了三年几乎没有增长之后,2017年又在上升,中国排放量重新增长是主要原因,由于工业生产的强劲增长和降雨量的减少,煤炭燃烧的增加又是中国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国碳排放量预计增长3.5%,为105.06亿吨。同时在大会上,全球碳预算指出推动碳排放增长除了中国排放量重新增长外,作为第二和第三大排放国的美国和欧盟,它们的减排速度比过去几年都要慢,预计2017年美国的碳排放量可能会下降0.4%,欧盟可能会下降0.2%。

 

图  2016年全球碳排放量top10国

2.碳交易市场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碳交易市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产物,工业化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得气候变暖,打破地球生态系统平衡,进而威胁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两个方面,通过碳交易市场的信息反馈,链接大气中CO2浓度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加速碳素在碳库之间的合理配置,减少气态碳库,增加固态碳库,促进负反馈的形成,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

 

图  碳交易市场在全球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3.中国碳减排承诺及兑现情况

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和低成本性,引起了全球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其中,欧、美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早,并且日趋成熟,亚太碳交易市场正逐步形成,未来将形成世界碳交易市场三足鼎立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与实施并没有为我国碳排放量设置上限,但考虑到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潜在的巨大能源使用量,建立长效的碳约束机制是必然之举。碳污染最严重的两大国家是中国、美国,为了遏制双方强劲的碳排放势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框架下,2014年,中美双方在三份《中美双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两国明确列出了各自的碳减排目标,我国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同时保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0×109m³。数据显示,与2005年单位GDP排放基数相比,中国碳减排强度逐年降低,其中2017年比2005年排放强度减少了60%,森林蓄积量增加了2.68E+10m³,2016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3.3%,成效显著。

表  中国碳减排目标及兑现情况

年份
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
碳排放量(T)
碳排放增长率
森林蓄积量(m³)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005年
2005年单位GDP排放基数
5.90E+09
 
1.25E+10
7.40%
2010年
减少33%
8.78E+09
9.69%
1.51E+10
9.40%
2015年
减少53%
1.02E+10
-1.37%
1.51E+10
12.10%
2016年
减少57%
1.02E+10
0.00%
1.51E+10
13.30%
2017年
减少60%
1.05E+10
3.50%
1.51E+10

4.中国碳交易市场

我国当前的碳交易市场尚处在构建初期,以《京都议定书》中的CDM项目为起点,划分为三个阶段:清洁发展机制阶段(约2002—2011年)、试点交易阶段(2011—2017年)和全国交易阶段(2017-至今)。清洁发展机制阶段通常也称作为基于项目碳交易,试点区域则是进行碳配额交易,我国碳交易市场在试点期间的交易品种为地方配额现货和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现货,以地方配额为主导,有些试点还鼓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CDM项目,即由国内减排项目产生合格的碳信用,抵消纳入碳交易体系企业的部分排放量,帮助其更好地履行强制减排义务。

4.1中国CDM项目情况

《京都议定书》关于碳交易的项目类型包括联合履行(JI)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根据不同的减排类型,中国CDM项目分为节能和高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燃料替代、甲烷回收利用、N2O分解消除、HFC-23分解、垃圾焚烧发电、造林和再造林、其他项目等9大类。其中发改委批准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占总数的81.37%,表明了政府在新能源方面的政策导向,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空间。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仅占总数的0.13%,核证减排项目类型分布不均,林业碳汇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图  各减排类型CDM签发项目占比

截止至2017年08月31日,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数为5074项,成功注册的中国CDM项目3807个,已签发项目1557项。区域方面存在各省份分布不均的特征,其中内蒙古已获得核证减排量CERs签发的194个,位居第一,其次是云南157个,天津市最少为2个,西藏目前还未开展相关项目。在减排量方面,项目数量并不完全与减排量成正比,有的区域项目数量较少,但减排量却较高,如江苏省签发CDM项目数量为45个,位居12,但其预计减排量却高达3.36×107tCO2e,居首位。

 

图  各省区CDM签发项目数量及估计减排量

4.2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情况

2011年起,先后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启动7个碳交易试点,探索建立碳交易机制,稳步推进制度设计、能力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自2013年底7个试点启动以来,碳交易市场十分活跃,碳配额现货成交量价齐升,增速明显,但17年有所减缓。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七省市二级市场线上线下共成交碳配额现货接近6,740万吨,较2016年交易总量增长约5.31%;交易额约11.81亿元,较2016年增长约13.01%。CCER交易量由于各试点碳市场公布的内容及口径不一,缺乏线上线下全国全口径的公开统计数据。

 

图  中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情况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七省市试点碳市场及福建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85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37亿元,市场交易日趋活跃,规模逐步放大。其中,配额累计成交量及成交额最高的是湖北,分别为5129万吨和1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7.7%与26.8%,上海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2694万吨,累计成交额超过4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4.5%与11.5%,北京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2013万吨,累计成交额超过7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0.9%与19%。

市场活跃度是衡量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根据七个试点碳市场现货二级市场交易总量与其配额总量之比进行统计。2017年,深圳市场最为活跃,活跃度为30.6%(9188162吨,0.3亿吨),其他依次为北京15.1%(7529633吨,0.5亿吨)、重庆5.7%(7433092吨,1.3亿吨)、湖北5.6%(14216184吨,2.53亿吨)、上海5.0%(7433092吨,1.5亿吨)、广东4.5%(17930624吨,4.2亿吨)、天津0.7%(1135370吨,1.6亿吨)。

 

图    试点及福建碳市场配额总量及成交情况

4.3中国碳交易市场趋势

从“十二五”规划纲要,到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决议,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对建立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做了相应部署。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再次明确要求,要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2017年12月18日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全面落实《方案》任务要求,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作动员部署,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方案》明确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定位和碳市场建设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发电行业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为重点排放单位。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其他行业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重点排放单位范围,纳入企业达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发电行业作为首批纳入的行业,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突破口,分阶段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

1.基础建设期。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国统一的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其中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将分别由湖北省和上海市牵头承建,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和深圳市共同参与,将按照“共商、共建、共赢”的精神,共同开展系统建设和运营工作。

2.模拟运行期。用一年左右时间,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全面检验市场各要素环节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市场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完善碳市场管理制度和支撑体系。

3.深化完善期。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交易仅以履约为目的,在发电行业碳交易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尽早纳入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5.碳排放市场政策对钢材的影响

2005年以来,我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我国支柱产业以钢铁、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资源消耗型、重污染行业为主体,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引发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2005年以来我国CO2的排放量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虽然增长速度逐渐减缓。钢铁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一般我国转炉生产吨钢CO2排放为2.2吨左右,电弧炉生产吨钢CO2排放量为0.8吨左右,2017年我国重点钢厂粗钢产量达到6.58亿吨,较16年增加4.68%,其中转炉钢产量为6.23亿吨,占比94.65%,电弧炉钢产量为0.33亿吨,占比4.95%。经估算,我国重点钢厂的碳排放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5%,较2016年增加了0.2个百分点,考虑到基层面对上级政府环境保护和减排压力下在钢铁产能上的漏报瞒报,实际占比可能还高于这一比例。

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年会上,研究员指出中国排放量重新增长是导致2017年全球CO2排放量增长2%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中国在吨钢利润非常大的背景下,各大钢厂牟足劲的生产钢材。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方案中》提到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其他行业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管理,通过估算2017年重点钢厂企业碳排放量,得知97%的重点钢厂年度碳排放量高于2.6万吨。总体而言,我国碳排放量依然居多,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不仅占全国碳排放量的比重增加,而且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也在持续增加,因此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对策的实施刻不容缓,另外电炉炼钢碳排放明显低于转炉炼钢碳排放量,发展电炉炼钢有利于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应是未来钢铁工业发展重点方向之一。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