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提升不仅是各国提升能源安全、应对生态环境
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也一直是全球碳
减排的重要推动力,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际能源署发布2017能效报告,对能效提升的现状和趋势做了详细的阐述,其主要内容如下。
全球能效的变化趋势
1. 全球能源强度持续下降
以购买力平价(PPP)、2016年美元为基础衡量的全球能源强度在2016年下降了1.8%,延续了近年来稳步下降的趋势。尽管2016年的数据低于2015年,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数字显著增加。尽管2016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但能源需求仅增长了1.1%。
各国和地区的能源强度趋势差异很大。在中国,能源强度下降了5.2%,而能源需求的增长却微乎其微,这反映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经济的规模及其能源的消耗意味着,它对全球能源强度趋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没有中国,2016年全球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只有1.1%。
美国的能源强度改善了2.9%,欧盟改善了1.3%。在世界其他地区,能源强度的下降没有那么明显。(图1.2)
2. 能源效率的提高降低全球能源使用量
在全球范围内,2000年至2016年间,能源效率提升了13%。如果没有这种进步,全球2016年的最终能源消耗将会增加12%——相当于增加了欧盟一年的能源使用量(图1.7)。国际能源署成员国通过改善能效所节约的能源量占全球总能源量的一半左右。
3. 提高能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自2000年以来全球能效改善为温室气体减排贡献颇多,仅2016年就少排放了超过40亿吨的二氧化碳 (图1.16)。没有这些能效的提高,2016年的排放量将比现在高12.5%。这些减排贡献中,45%来自于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而主要新兴经济体则占47%。效率的提高所避免的燃料燃烧也会减少当地的能源空气污染物含量,有利于空气质量和公共卫生。
关键行业的能源效率
1. 工业
在2000年至2016年期间,能源强度在制造业(“工业”)中所占的总能源消耗量下降了30%,然而,新兴经济体的改善在2006年之后最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工业生产方式的优化造成的。与此同时,两组国家的能源生产效率都提高了40%以上(图3.1)。
2016年,
交通运输占全球总能源消耗的28%。90%以上的交通能源使用依赖于石油产品,这意味着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可以显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轻型车辆LDVs(乘用车、轻型卡车和轻型商用车)上的投入力度最大。
2016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了40%,低于2015年的70%(图3.15)。目前全球有200多万辆电动汽车,但这仍只占全球12亿辆LDVs的不到0.2%(国际能源署和CEM,2017年)。电动汽车
市场正在迅速实现多样化并趋于成熟。自2010年以来,电动汽车的数量增加了近五倍(MarkLines,2017年)。2010年,只有40%的LDV车型有电动汽车型号,而2015年,所有车型都至少有一种型号。挪威、法国和英国最近宣布,将逐步淘汰新的汽油或柴油型LDVs,中国、印度和荷兰正在考虑采取类似措施,这凸显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能效提升的投资
2016年,全球能源效率投资增加了9%,达到231亿美元(图4.2)。这一增长与能源系统供应方面的投资放缓相吻合。能源效率投资目前占整个能源市场1.7万亿美元投资的13.6%。
2016年,世界的投资增长大部分来自中国,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24%,欧盟的投资增加了10%,美国下降了2%,这一下降主要是由于美国在运输业的投资减少——国际油价下跌,使投资于
节能汽车的吸引力下降。在行业层面,2016年,交通运输占增量能源效率投资的26%,工业占16%,建筑业占58%(图4.2)。
在过去三年里,建筑行业的能源效率投资稳步增长,2015年增长8%,2016年增长12%(图4.3)。在新建筑的支出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提升能源效率。然而对于现有建筑的改造,有四分之三被用于提升能效。
最大的投资增长在照明行业(灯泡、灯具),增量投资增加了三分之一。从白炽灯和卤素灯到高效的led灯,对更高效照明方式的应用推动了全球投资的增长。
2016年,交通行业的能源效率投资增长了5%。电动汽车(EV)的销售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增长了40%。然而,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主导的,在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几个关键市场,乘用车销量(整体)下降。
政策的激励在推动电动汽车的投资,技术和性能的不断提升也是一个关键驱动力(国际能源机构,20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