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5年中,中国增速显著放缓,仅为年均0.7%,与其高速经济增长有显著脱钩,而同期印度的年均增速为5.5%,除中国、美国、印度、欧盟28国之外的全球平均增速为1.2%。
13日下午,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正式发布其2017年碳预算(Global Carbon Budget)。从
碳排放总体情况来看, 2017化石燃料和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增长2%。这是三年来几乎没有增长后的首次增长。
在全球视野中,这笔“碳排放”账本怎么算?怎么看?
看速度:中国增速仅为年均0.7%
据了解,全球碳项目(GCP)是全球碳排放科学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研究联盟,旨在研究、汇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改变所导致的碳通量变化情况。
最新报告数据显示,尽管2017年出现增长,但长期来看,全球排放量不太可能恢复到21世纪最初十年年均3%的持续高速增长。更有可能的是,排放量将保持平稳或有轻微的正增长,大致符合各国向《巴黎协定》提交的排放承诺。
复旦大学碳排放与环境大数据研究所所长、2017GCP的作者之一吴力波教授对一系列数据进行深入解读:2017年,全球化石燃料和工业碳排放预计达到36.8 ± 1.8 Gt(10的9次方吨,下同)的新高点,人类活动(化石燃料、工业、土地使用)造成的碳排放将会达到41 Gt。 其中,排放国量较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印度、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伊朗、沙特阿拉伯、韩国、加拿大,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参加统计的欧盟28国。其中中国排放占比为28%,美国占比15%,欧盟28国占比10%,印度占比7%。
在讨论年度总量之际,一个动态的指标尤应关注,那就是碳排放量增速。吴教授指出,在过去5年中,中国增速显著放缓,仅为年均0.7%,与其高速经济增长有显著脱钩,而同期印度的年均增速为5.5%,除中国、美国、印度、欧盟28国之外的全球平均增速为1.2%。
“我注意到,报告中,对碳排放数据的计算,主要源于生产端,而不是消费端,” 同济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郭茹认为,这令报告对碳排放实际产出国的判断有待进一步完善。她进一步指出,在观察
碳减排数据时,做加法与做除法同样不可或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报告同时给出了另两组数据。首先是累计排放量,即参与统计的国家和地区在1870年到2016年间排放量的总和。这个“饼图”中,美国占比26%,欧盟28国占比22%, 中国占比13%, 俄罗斯占比7%, 日本占比4%,印度占比3%。“现在上升的0.1摄氏度气温,可能是几百年前的碳排放引发,这个较为长期的数据,或许更能显示在碳减排控制过程中,各方所处的位置和责任,”郭茹说。
她同时提出,从报告显示的年度人均排放数据来看,我国为7.2吨,美国为16.5吨,加拿大为15.5吨,日本为11.7吨,韩国为19.7吨,欧盟28国为6.9吨。
“此前,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文件描述了2030年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郭茹说。在她看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过程中已有明确长期目标,一系列经济、能源
政策也正在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