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在即,碳金融衍生品受限出乎意料

2017-11-6 10:41 来源: 中国生态资本网 |作者: 朱飒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在即,碳金融衍生品受限出乎意料


10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负责人李高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久被关注的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再次被推到舆论的前沿。

知情人士称,国家发改委日前已向国务院提交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计划,如果获得批准,将在11月6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波恩会议期间宣布。

但让人意外的是,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并不能获得同步利好。

1

我国有关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引入市场机制来促进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由此形成。

而碳排放权交易的尝试,则肇始于2011年国家发改委在北京等7个省市组织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向外界宣布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时间表。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时至年末,又恰逢世界气候大会,因此,业内预计,波恩会议期间可能是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的重要时间窗口。

据李高介绍,7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探索和累积了经验,目前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省市纳入交易的有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涉及多个行业。截至今年9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达到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5亿元。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现了双降趋势。

试点期间,国家也在积极推动、完善相关制度的设计,为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雨绸缪。比如组织起草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市场监督管理办法、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包括《碳排放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等相关的配套措施、配套制度。

目前,国家发改委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审查工作,推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建设。

非官方智库机构也在关注、研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今年9月,由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碳排放权交易蓝皮书: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梳理了各试点碳市场启动以来历年碳配额的成交量、成交额、成交价格、履约情况等,对我国能源消耗特征、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金砖国家碳排放重点行业的碳减排潜力、碳成本和贸易密集度情况,并根据我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进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经过3至4年的运行,各试点评估总结履约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并进一步完善试点相关制度设计和实施运行,更加注重前期培训和履约管理,使得试点企业更加熟悉碳市场的履约机制、市场行情、系统操作等,试点企业的主动履约意识逐渐增强。

蓝皮书显示,2014年至2016年,试点地区碳交易市场履约期最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市场成交量激增、交易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并伴随较大波动。

2

据机构预测,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若考虑期货等衍生品,交易额规模可达5000亿元,相关参与企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目前部分银行、证券公司都表示出了对参与碳排放权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的兴趣,业界对于建立碳基金等投资方式也都在积极探索、筹备。

但10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火,也给热切期盼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李高明确提出,按照国家部署要求,我国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避免过多投机、避免出现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这意味着,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将受限制。

有碳交易领域资深专家说,这一明确表态大大出乎业界预测。据悉,目前,7个试点省市主要都进行的是现货交易,只有个别城市极少量地开展了碳排放权的抵押、融资、回购等金融创新尝试,虽然各地对此没有明显限制,但交易量仍然非常少。

目前资本对于碳市场仍然持观望状态,预计全国市场放开初期也不会有大量投机行为出现。该专家表示,国家发改委的这一表态更像是对市场传达一个信号,即未来我国的碳市场主要还是为了减排服务,不允许过度金融化。

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碳交易衍生金融产品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基金、碳债券、碳抵押等。

不过,上述专家也表示,此前各地推行碳排放权相关金融交易都相对谨慎,初期碳市场运行稳妥,却也不够活跃。因此,如果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仍然完全“一刀切”地禁止资本进入市场、杜绝金融衍生产品,碳市场很可能会持续“冷清”的局面,无法充分地实现市场交易的价值。这意味着,碳交易放开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的“度”还是需要进行精准把握。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