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全国性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的宏伟计划正在向前推进,然而雷声大,雨点小。目前看来,全国性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在11月下旬启动,但其交易范围将仅覆盖现有
碳市场的一小部分,而且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交易体系。即便如此,中国坚持按照时间表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确迈出了积极的一步。虽然初始规模小于预期,但它终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为了解决这个紧迫的
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这将使全世界受益。
全国碳市场在启动之初可能只覆盖
电力行业,因为其他行业很难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来制定
碳交易配额分配方案。另外,电解铝和
水泥这两个行业也有可能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但可能性较小。
在启动之初,只有年综合能耗在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才会纳入全国碳市场。仅电力行业而言,约1700家企业符合这个标准。与之前讨论的方案相比,八大行业将会有近8000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然而,使用“交易”这个词可能有些言过其实。目前还没有针对碳交易进行全面的立法,预计最早也要到明年年中才会有所进展。此外,全国性碳市场启动之初不会有碳期货交易。尽管过去四年来运作的七个碳交易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要建成一个功能完善、具有市场活跃度的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体系还有待时日。
用一位碳试点交易所负责人的话说,他们更多地是起到“交易管理者”的作用,而不是真正现货市场的监管者。
目前中国的确有计划开展碳期货交易试点,由中国证监会负责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并开展试点工作,但碳期货交易试点花落谁家尚未公布。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正努力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的建设工作,并为其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新的全国性碳交易所可能设在雄安新区并于年内启动。保尔森基金会等机构正与相关
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紧密合作,协助消除各种障碍,同时中国政府也已经制定了“绿色输出”计划。
9月初,中国发布了《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倡议》,计划将绿色金融连同全国性碳市场的国际化,纳入其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愿景。
中国计划与中亚、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国家合作,支持他们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中国将允许这些国家与地区在中国的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将使其拓展融资渠道,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和交易产品。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启动之初可能会让一些人失望,但也会打消某些怀疑。从长远来看,中国在美国甚至都不再讨论碳定价的时候走出了这一步,不仅如此,还考虑到了市场的未来发展,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此外,“绿色”可能成为中国最有意义的输出之一。中国在碳市场交易体系建设迈出了虽小但重要的一步,正如中国一句老话说的那样,这是“摸着石头过河”时需要迈出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戴青丽是保尔森基金会的副主席,协助发起成立了基金会。她担任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的中美关系高级顾问,为保尔森基金会提供战略问题咨询。戴青丽还负责基金会的绿色金融事务,包括协助策划成立了中美绿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