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2014-2-24 16:09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在中国,没有金融的支持,90%的经济活动都很难顺利完成。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大力发展碳金融
   尽管碳金融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中国金融业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其中,开展的业务模式也相对单一。具体分析,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四大因素的制约:
  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足。由于碳金融兴起和发展的时间不长,中国金融机构对其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以及项目开发、审批等不熟悉。在对碳金融业务没有较为充分把握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敢贸然介入其中。
  金融体系内碳金融业务相关机构和人才的缺失。中国金融机构综合型人才的储备和积累还不到位。内部机构和人才的短缺,使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开展的内部动力不足。
  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政策激励措施不足。碳金融业务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其对国内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加之其固有的高风险特征,抑制了中国金融机构深入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目前,相关政策措施还不是十分到位,金融机构的外部激励和动力不足。
  当前,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中国银行业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对此,需要从银行业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除制约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促进中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在银行业层面上,首先,要转变观念,主动进行机构的构建和人才的培养。其次,需要大力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第三,控制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第四,灵活经营、积极应对未来碳金融业务模式的改变。
  在政策层面上,一是要制定激励机制、推动碳金融发展。二是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三是构建交易平台、统一碳交易市场。目前,可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基础上,着手推进交易所制度的完善,促进参与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四是培育中介机构、促进碳金融开展。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扮演好两个角色。第一,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要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即经营策略、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入口关和惩罚关。第二,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它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银行业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方面缺乏综合性配套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还面临新兴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风险。这些因素不仅给银行存量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挑战,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业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投放新增贷款的风险识别和信贷决策难度。
  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支持和引导,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实现商业利益和可持续经营的同时,积极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并切实防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信贷风险。(完)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