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市场2016年度履约和交易情况分析

2017-8-21 14:44 来源: 环保桥 |作者: HSF

上海碳市场2016年度履约和交易情况分析

国内碳市场自2013年开始试点以来,首次的配额发放和碳交易包含了2013-2015三年,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碳市场经历了初期试水之后的改进之年,可以看作是试点地区碳交易的2.0版本,也是2017年开始全国性碳市场之前的一次更全面的试水检验。
根据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通告,截止2017年7月11日,上海市所有纳入碳排放管理的企业中全部完成了2016年度的碳交易履约。
1
2016年上海市碳交易规则变化
从交易规则上来看,无论是配额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法、配额使用及限制等方面,2016年的交易规则都与试点期有了很大的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上海碳市场2016年度履约和交易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
1. 配额分配范围
2016年的纳管企业范围较试点期更广,并且将之前单纯以排放规模为标准改成了排放和用能双标准,结合之前每年公布的重点用能排放企业,使得数据统计口径更统一,也更趋合理。
2. 配额分配方法
2016年的配额分配方案根据之前试点期的实施经验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更加符合相关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也更有利于实际操作。
3. 配额发放
由于免费发放的配额对于纳管企业来说成本为零,全部采用免费配额导致了试点期临近结束之时配额价格的大幅跳水,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2016年设置了免费发放的比例,预留了一定比例的配额通过竞买方式发放,竞拍底价不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1.2倍,这对稳定配额市场的价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 配额使用
2013-2015年的配额标识了年份且为每一年份的配额设置了最低持有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前两年履约期的配额流动性,而在最后一年又由于试点期之后配额的结转政策不明确,导致大量抛售和价格暴跌。2016年吸取了试点期的经验,去掉了配额的年份标识并且明确了结转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配额的交易量,并且有利于市场参与方合理制定长期的交易策略。
5.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使用
CCER作为配额市场的补充可以起到增加流动性的作用,但是过量的CCER供给也会破坏配额的市场平衡。在2016年的配额交易中,由于限定了CCER项目类型和年份,并且降低了使用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CCER价格对配额价格的冲击。
2
上海市碳配额交易数据分析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交易数据,下面两幅图比较了2013-2015年试点期及2016履约年度的配额交易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网

1.配额交易量
对比配额总量和交易量可以看出,2013-2015年交易量占配额总量只有3%,2016年交易量占到配额总量的7%,比例增加了一倍多。整体来看,2016年配额交易量增加明显,但相对于配额总量来说占比仍然比较小。
一方面,对于持有配额不足的企业,虽然在整个交易期均有买入的愿望,但是由于把握不准市场的走向,在履约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实际的交易行为。而另一方面,持有盈余配额的企业,积极参与市场交易的动力不足,也只有在履约期之前的一小段时间内会考虑出售配额,同时出于保守考虑,还会持有一些配额用于下个阶段的结转。而政府免费发放的配额量总体宽松,纳管企业的减排压力不足以转化成有效的交易动力,所以造成了交易不够活跃的局面。
对于机构交易者来说,虽然有足够的动力做大交易量,但是受制于自身的规模以及政府的政策制定,对市场交易量的实际影响不大。
2.配额交易价格
2013-2015年的配额交易价格虽然在刚开始几个月一度达到过接近45元/吨的高点,但是之后却一路下滑,特别是试点期最后一年的履约期,由于配额结转至下阶段的政策不明确,同时整体配额供给又远大于需求,因而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导致价格一直跌至5元/吨以下。
2016年重启配额交易以来,线上成交均价从一开始10元/吨以下稳步上升到40元/吨左右,最终一直稳定在35元/吨上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预留发放部分的配额设定了较高的拍卖底价,使得履约期的价格维持了之前的水平,没有像试点期一样大幅跳水。可以认为2016履约年度的上海配额价格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市场的供需关系和未来预期。
3.交易活跃度
2013-2015年的配额交易绝大部分集中在最后一年履约期,并且包含了大量的协议转让。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履约期有一些交易,其余时间交易量非常少。这说明碳市场试点初期大部分企业一直抱有观望的态度,由于三年配额一次性发放,很多企业出于对未来年份排放的不确定性,即使持有盈余配额也一直不愿意出售。直到最后一年履约期前后,市场担心试点期配额不可用于下一履约期,同时总体配额供应远大于需求,而由于初始配额全部免费发放(2014年6月为增加市场供应政府以竞拍方式新提供了少量配额),企业获得配额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在最后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抛售行为。由于交易量相对较大,很多交易通过协议转让的形式进行。
2016年的配额交易仍然主要集中在履约期,最后履约日(2017年6月30日)之前一个月的交易量占整个履约期交易量的一半以上。此前,当价格从一开始的10元/吨一路攀升至40元/吨时市场出现了一小波交易高峰,说明了价格增长信号对交易量增加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减少了企业配额的免费发放比例,额外成本的增加使得企业对配额价格更为敏感。但是在目前的履约体制下纳管企业的配额成本依旧不高,因此在履约期之外的时间里对交易依然没有太大的热情,除了机构和少数纳管企业的做市行为,碳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流动性。
3
碳金融创新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配额现货交易,上海在碳金融创新产品方面也一直在做各种尝试。2015年5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了《协助办理CCER质押业务的规则》,并协助完成了两笔CCER质押贷款。6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借碳交易业务细则(试行)》,并启动了掉期交易等中远期交易产品设计开发,于2015年8月完成了首单借碳交易业务。
2016年12月19日,经过两周的模拟仿真交易,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试运行正式启动,这是全国首个采用中央对手清算模式的碳金融衍生品,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上海的碳配额远期采用当月起未来1年的2、5、8、11月月度协议,下表比较了截至目前六种碳配额远期产品上线以来的结算价格和成交量,结算价格是交易所根据协议成交价格及报价团的报价综合计算所得。
可以看出,远期产品上线初期价格波动较大,在履约期前后一段时间价格整体趋于稳定,并且远月份的价格高于近月份,说明市场对价格的判断趋于理性。但是受现货市场流动性和机构参与度不足的影响,远期产品的成交量还比较低,未来随着市场认知度的提高,交易量有望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所交易数据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2016年的碳交易规则更为细致合理,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执行效果,但由于国内碳市场整体活跃度不高,上层政策不明确以及纳管企业参与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上海碳市场仍然缺乏全面有效的流动性以及完善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全国碳市场即将到来之时,上海的碳交易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首先,配额竞价发放的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市场价格的形成,相对于无偿获得配额,拍卖配额需要的成本使得配额不足的纳管企业会更多考虑在履约期之前就提前购入以降低成本,未来如果能逐步提高配额竞价发放的比例,将会增加市场整体的流动性。
其次,对CCER等配额补偿机制的限制使用可以有效抵御对配额价格的冲击,未来制定更严格的CCER准入机制应该是整体趋势。
另外,碳金融衍生品的引入一方面能够带来市场投机和套利机会,吸引更多外部机构的参与,提高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类似于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的上线,使得纳管企业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投资策略以较小的资金投入提前锁定交易成本,这对稳定市场价格并促进长期价格机制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政府的配额管理政策对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影响重大,由于市场各方的预期大部分基于政府的配额政策,如果不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会给市场带来不必要的波动和损失,也会伤害纳管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因此在保证实施有效性的前提下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和统一贯彻的原则对未来碳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政策的出台最好给市场留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否则市场的参与者要么等待政策,不敢行动,要么来不及做出合理应对,只能缩短未来市场投资前瞻的时效性,两种情况都会降低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导致市场整体流动性的减弱。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