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价:未来气候行动的大势所趋

2017-7-3 16:02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2017年6月6日,视线学会(Sightline Institute)研究人员发布题为《地图:未来是碳定价,美国正在落后》(Map: The Future is Carbon-Priced and the US is Getting Left Behind)的简报指出,尽管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但其他国家正积极迈向清洁能源未来,碳定价是未来趋势。

1、各国和地区正取得进展

截至目前,超过40个国家和24个国家管辖地区已经或者计划实施碳定价。这些碳定价计划涵盖了7 Gt CO2e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每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约有2/3的涵盖排放量实施了限额交易计划,1/3的涵盖排放量实施了碳税;约有1/4的管辖地区实施了限额交易计划和碳税两种碳定价方式。

一些新的或者扩大的定价计划在过去几年里相继推出。2015年,葡萄牙推出碳税,韩国实施了限额交易计划。于2012年启动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限额交易计划扩大到涵盖该州8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2014年废除碳价格后,澳大利亚在2016年推出了一项新的“保障机制”——改良版的限额交易。除了自2008年以来已经实施到位的碳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2016年对工业设施(尤其是针对燃煤电厂和液化天然气设施)污染实施了限制和定价;计划于2018年扩大其碳税,以包括逃逸性排放和森林砍伐堆焚烧,并将碳税每年提高5美元。

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实施了限额交易计划,艾伯塔省针对交通和供暖燃料排放推行了新的碳税。加拿大围绕碳定价开展的联邦试验取得了成功:4个不同的省正在进行4种不同的计划,联邦政府准备在2018年实施国家碳价。但是联邦要求为各省定制各自的解决方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墨西哥还将在2018年推出全国性的碳价格。

智利自2014年开始实施碳税,并于2017年生效。南非预计在2017年推出碳税,但是推迟实施。中国计划在2017年7月推行备受期待的国家碳价格。尽管中国9个地区已经实施一定年份的限额交易计划,但是其国家计划将使全球附有价格标签的碳排放量增加1倍。从7月开始,全球排放量的1/4以上都将被定价。

碳定价未来气候行动的大势所趋


2、《巴黎协定》为国际碳定价提供了可能

2015年12月,195个国家一致通过具有历史意义的《巴黎协定》以限制全球变暖。《巴黎协定》第6条款为国际碳定价制度奠定了基础。各签署国正在拟定计划,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行动。将近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8%的100个国家提交了初步计划声明有兴趣参加国际碳定价,以帮助它们实现各自的减排目标。一些国家已经实施国内或区域的碳价格。已经实施到位的碳价格2016年市值约为500亿美元,《巴黎协定》协调的国际行动可以在未来数年里为参与国带来新的收入源。在现有进展中加入国际碳定价计划,碳价格可能会很快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覆盖2/3的全球排放量。

碳定价未来气候行动的大势所趋


3、北美热衷于碳红利

各国和地方政府利用碳定价收入来减少其他税收、资助清洁能源项目和填补预算漏洞。某些司法管辖区会将部分收入返还给人民。碳红利的理念是污染者付费并返还于民,正在北美不断取得进展。

人们都对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享有所有权。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碳税包括一小部分返利,联邦计划将会将部分资金返还到个人。近10年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已经以所得税抵免的形式将碳税收入返还于民——不像红利支票那么透明,但也是类似的想法。目前,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计划增加和扩大税收,并利用新的收入提供返利支票,以确保大多数当地居民在经济上更宽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限额交易计划总是包括以“气候信用”形式反映在每个人账单上的红利。但是红利是该州限额交易计划革命性升级新提案的核心。50%~90%的收入将直接返还到个人,因此,加州的每个人每一季度都会收到邮寄的支票。即使石油公司担心碳价格会变得过高,但是普通人都会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收到支票金额将会更大。加尼福利亚人希望碳红利可以弥合有迹可循的妨碍美国进步的党派之间的分歧。华盛顿特区的拥护者也在推动碳费用和返利。

4  美国后退,世界前进

今年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退出该协定,美国将上了膛的手枪对准自己的脚,并由总统特朗普扣动了扳机。但世界其他国家正在推进碳定价计划,并在清洁能源经济竞赛中占领先机。各国和地区继续推进碳定价。加拿大和墨西哥将在2018年实施国家碳定价计划,而欧盟和中国正结成联盟,以成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全球领导者。与此同时,美国却落后了。但是美国加尼福利亚开拓性的气候行动正在为美国行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来源: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17年第13期,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
文中图片来源:Sightline Institute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