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要以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为重点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共同推动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

2017-6-23 08:22 来源: 联合时报

■ 未来要以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为重点,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共同推动,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禀赋各异,需要探索在典型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内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并将成功的经验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推广。

■ 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政府应该按照预设的低碳前景,为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在低碳技术专利保护和低碳技术推广之间寻求新的平衡,逐步建立改善能效、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绿色碳汇等领域的技术体系并推动市场化应用。

钱锋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型态。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和发展低碳技术,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当前,我国逐步呈现出生态环境问题整体爆发的态势,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三大瓶颈制约我国经济低碳转型

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推动经济整体向低碳转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一,技术与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形成了产业链在本土布局的环节具有内涵性高消耗与高排放,低碳化特征的产业链格局还远未形成。

在分工细化与需求分化趋势下,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具备了跨国跨地区分布特征。后发国家或地区依赖“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获得竞争优势,布局了许多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链环节,先发国家或地区倚重“专利保护和渠道控制”,更多地布局了清洁产业环节。有鉴于此,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后发国家或地区无疑留有更多的碳足迹,承担着主要的碳排放责任。目前我国产业链中的“高消耗”和“高排放”制造业环节,已经发展出庞大的产能,造成本土产业链环节的“内涵能源”和“内涵碳排放”都很高,形成了本土产业链反向绿色化的困境,对外贸易往往存在高额的环境逆差。

其二,代工模式形成了对全球价值链低端依赖的格局,导致了多数产业滞留在“高消耗”与“高排放”环节。

国际分工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内分工格局,将生产的不同工序和区段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新型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中,我国企业借助劳动力禀赋优势,通过低端的国际代工模式参与进去。尽管发达国家在本国建立起清洁化的生产方式,但他们依然对高消耗、高排放的产品有旺盛的需求,处于代工环节的国家或地区便由这部分需求驱动供给,加上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竞争手段,其结果将低端的代工环节变成了“耗竭福地”和“污染天堂”。我国很大一部分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出于对低成本的追求,形成了结构性的高消耗和高排放。

其三,针对“高消耗”和“高排放”行业与产业,目前缺乏支撑“新工业革命”时代下制造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变革的智能制造顶层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呈现加速融合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智能制造战略规划和布局。为实现“新工业革命”时代下制造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变革,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才刚刚开始在一些企业应用,针对“高消耗”与“高排放”产业,尤其是原材料基础工业,还缺乏系统全面的智能制造顶层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其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决策缺乏知识型工作自动化,资源和能源优化利用水平不高,安全环保实时监控能力薄弱,缺乏面向高端制造的装备、工艺和技术,这对发展我国智能型低碳经济具有抑制作用。

将经济低碳转型整合到地区规划中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如此大的挑战,并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处于“生存型”排放阶段。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鉴于国家利益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未来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的战略导向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健全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将经济低碳化转型目标整合到地区规划和政府政策之中,并将能效和碳效纳入核心内容。未来要以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为重点,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共同推动,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禀赋各异,需要探索在典型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内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并将成功的经验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推广。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创建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制定相关的财税体制政策,适时推出与能源、环境和碳排放有关的税种和税率,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的市场交易机制。

其次,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体系。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政府应该按照预设的低碳前景,为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在低碳技术专利保护和低碳技术推广之间寻求新的平衡,逐步建立改善能效、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绿色碳汇等领域的技术体系并推动市场化应用。融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全面深度融合,实现“新工业革命”时代下传统制造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变革,重构可持续的智能、低碳、绿色制造新体系,完成高耗能行业的低碳转型,逐步消除结构性高排放。同时制定行业能效和碳减排标准,开展自愿和强制减排标杆管理,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我国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要区域的低碳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后,结合行业特点部署低碳经济发展的应用示范工程。能源行业无疑是未来低碳经济最为关键的领域。就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而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应继续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并网,推动新能源汽车、低碳住宅和分布式能源的商业化应用。重化工业是我国基础原材料工业,规模体量庞大,面对未来低碳经济发展,重化工业行业一要减少高碳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可再生能源;二要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实施节能措施;三要加快产业终端处理技术研发与实施。必须从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实现全环节的低碳化,同时发展新工艺、新一代燃料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碳捕集、储存与利用技术等,在总体上实现重化工业的低碳转型。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