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某年某月某日,圈里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老汪,你那里有没有三类的新能源电力ccer项目。我说三类项目不早都不能用了嘛,要这干嘛。他说不是买CCER,是把CCER撤销,然后做“Tigers”,国外有人要买。
Tigers?老虎?电老虎?国外也知道电老虎?这对话把我整的一头雾水的,后来我才明白,他说的是一种国际绿色电力
认证制度,Tradable Instruments for Global Renewables(TIGRS,比老虎少个E)。这个制度说起来又是老美搞的东西(老美总喜欢搞自愿
市场),他们建立这套制度的目的也很清楚:很多跨国集团都在致力于其使用的电力是100%清洁能源,然而他们又不像苹果那样财大气粗直接买电站(苹果已经实现自己买的新能源电站发的电覆盖所有用电量还有剩)。于是他们需要买绿证来证明自己用的电是清洁能源,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绿证制度,电力又不像
碳排放一样全球联通。你在中国排放一吨碳,在美国减少一吨排放都认为是抵消了的。但你不能说在中国用了一千度火电,在美国买了一个绿证就抵消了,电网毕竟跟大气不一样不是联通的嘛。所以,需要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实际上已经不止一个),对于当地没有实施绿证的国家来说,可以让当地的绿电在这个全球通用标准下注册,然后就可以拿去用了。中国之前是没有绿证,那些跨国集团又有需求,所以才有我的朋友找过来让我找项目开发电老虎的那一出。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的自愿市场,绿证要是肯定有人要的,而且可以说是刚需,但是价格怎么呢?我朋友之前之所以只找三类项目是因为TIGRs价格很低,基本只有当时CCER价格的一半,所以已经注册的CCER用来做TIGRs肯定不划算才会想到用没有价值的三类CCER。那么具体大概多少钱呢?差不多每个绿证10块钱左右吧(每度电摊下来1分钱左右),所以说绿证买肯定是有人买,但是卖不卖就看你了(坏笑)。
看到这里可能大部分想通过绿证赚一笔的人心都是哇凉哇凉的吧。这好不容易等来了绿证。结果一上来就被阉割成自愿市场。你说自愿市场也认了吧,这还有个国际绿证电老虎来捣乱,价格还低得不忍直视,这可怎么活啊。不过话说回来,毕竟咱自己发的绿证都是最高质量的新能源电力,比起那些三类的水电项目质量好得不知道多少。而且这第一批绿证估计有不少人图新鲜买买。估计还会有专人托底,所以我觉得吧,这第一批绿证估计能卖到100块一个就很不错了,当然实际自愿市场的需求目测也就10-20块左右吧,因为有国际绿证在,人家可以用廉价的水电,反正现在CCER也废了,水电一抓一大把。要是国内的绿证价格太高了他们将就用国际绿证照样能满足需求。
如果价格这么低,电力企业肯定都不会申请绿证,那么这绿证市场不就毫无意义了?当然不是,绿证市场想要有意义,还得走强制。
政策不都说了嘛,明年开强制市场,也就是真正的RPS(Renewable Portfolios Standards)制度。假如,我是说假如,这个承诺不跳票的话,绿证又能卖到多少钱呢?
我们看看邻居韩国绿证价格吧,我在之前的文章介绍过韩国的绿证市场,他是在RPS制度下的一个强制市场,先来感受一下这个强制市场下的绿证价格吧。
上图是韩国绿证近一年的价格,均价在14万韩币左右,折算成人民币约840块,最高超过1000块人民币,摊下来每度电高达1块钱! 是不是口水都流出来啦?这就是强制市场下的绿证价格,韩国从2012年开始搞RPS,各大电力公司发的电必须满足一定比例的新能源电力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看出,韩国的新能源电力的比例相对中国来说算是偏低的,因为中国电力企业到2020年的非水电新能源电力比例目标是9%,而韩国到2020年才6%。不但如此,韩国所谓的新能源电力不仅仅是风电和光伏哦,其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水电啊、垃圾发电啊、余热发电啊都算,为了平衡这些个绿证的质量,他们对不同种类的绿电加上了一个权重值,像光伏这样高质量的绿电权重就高,余热发电这样的权重就低。我想这可以作为解决我国光伏风电补贴价格不同导致的绿证价格不同的
问题。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们能想到的,除了火电以外的其它电力基本都被韩国纳入到了可申请绿证的范围内,而且权重相差非常之大,最低的余热发电只有0.25,最高的风电+ESS高达5.5,相差将近二十倍(话说韩国对储能设备的支持力度还真给力!) 。韩国就在新能源比例不高,除火电外所有电力都可以申请绿证的情况下,绿证的价格一度突破1000块。如果按照韩国绿证的套路来走的话,中国的绿证价格应该比这个还要高,所以说绿证市场还是值得期待的,万一真的走强制市场了呢。
最后补一句,自愿市场更倾向于买自愿市场制度下的产品,就像非控排企业抵消碳排放都买VCS而不买CER,所以如果中国绿证走强制市场的话,自愿市场估计还是没有中国绿证的一席之地,主管机构先放出绿证自愿交易的同时放话明年要强制交易估计是要两头抓,而且还没有明确是否与CCER冲突,总感觉又是些半成品政策各种不确定性,回头又改改改。哎!不知又有多少先驱变要先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