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须“为减排而交易”

2017-5-24 09:43 来源: 碳说 |作者: 田亮

田亮是凤凰国际智库观察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地学中心研究员。

田亮是凤凰国际智库观察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地学中心研究员


他是中国二氧化碳减排项目的较早参与者之一。于(2005)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在读期间就参与开发了一批水泥余热回收“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而后 (2008-2010) 供职于英国环境投资有限公司(EEA Fund Management Ltd.)。从2010年开始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博士,专攻碳捕集与封存(CCS),研究方向是“二氧化碳的深部盐水层地质封存”(CO2 storage in deep saline aquifers)的数值模拟。他曾于2016年作为二氧化碳减排核算(Carbon auditing)的非全职顾问受雇于国际金融公司(IFC)。
日前小编对他做了采访。本文由田亮授权本微信公众号发布。
T=田亮 F=付饶
一、中国碳市场给人感觉是“浮躁”
T:你可能比较关心我之前的同事现在都选择去了哪些地方,他们现在就职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UNFCCC、安永、普华永道、兴业银行等机构。
F:感觉都是金融相关的机构,他们从事的工作会不会与碳相关性不大了?
T:恰恰相反,他们现在做的大都是跟碳金融相关的事情,但往往没有选择国内的交易所,这是有原因的。
很多从业不久的人可能看不大清楚碳交易的实质。但是在2012年之前入行的那一批从业者,尤其是当年在买家或者认证机构里供职的,大家都明白游戏规则,对市场状况大底都心里面有数。
F:也就是说他们对中国的碳市场持悲观态度,认为中国碳市场稳定性不够?
T:也不是,现在发改委的思路显然是在放权,而且是想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可是,碳市场的从业者可能适应了“上面一句话,下面照着办”的工作模式,所以有了自由,反倒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忽然想起个故事,分享一下:“犹太人与中国人的不同经营之道”。
第一个犹太人来到小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旺;
第二个犹太人来了,发现加油站生意很不错,想到加油站的客户需要吃饭,所以投资开了个餐馆;
第三个犹太人来了,想到来小镇的人多了需要住宿,于是开了个饭店;
第四个犹太人又发现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于是开了超市;
第五个,第六个……来的人越来越多,吃饭住宿旅游经商的人又需要加油,于是加油站、餐馆、饭店、超市的生意相继更旺了,逐步小镇就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小镇,很多犹太人都富裕了。
第一个中国人来到另一个小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旺;
第二个中国人来了,发现第一个人投资的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羡慕,赶紧开了第二个加油站;
第三个中国人又来了,看见前面两个同胞的加油站生意很好眼睛冒火,火速开了第三个加油站。
第四,第五个同胞过来都是一样,开加油站还打折促销……最后恶性竞争,然后纷纷倒闭,小镇又回到原点……
这个可能根中国目前各地碳市场的状况有一比。
F:没错,而且开加油站的人都想着去统一别人家的加油站,成为这个小镇唯一的垄断加油站……
T:碳市场的实质是激励机制而并不创造价值。这个机制的动因可以理解为“要使良币驱逐劣币”,而市场的本质是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的碳市场如果能整合,必然是交易所吃掉交易所,谁吃谁或者怎么吃在中国的语境下很大可能被权力层面左右。
本来是一个市场决定的过程,可能会变成一些势力分划的过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交易所能同时存在。而这件事本身跟碳交易的主旨是相背离的。
二、中国碳市场理应着眼大国责任
T:节能减排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中国一家的事。碳市场可以是中国碳市场,东南亚碳市场,或者是 “一带一路”碳市场。碳市场的另一个职能是融资。从中国现在角色看,区域性碳市场会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必不可少的投/融资工具。
F:其实相关国家已有这方面的诉求,而且中国也是目前最可能支撑起跨国区域性碳市场的国家。东南亚碳市场,或者是 “一带一路”碳市场类似表述在近年两会时已经有代表委员提出。
T:反观国内市场整合这件事,现有的哪一家交易所行动最快,先走出去,也就最有可能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交易所,到时候得到国家支持可能就是理所当然的,所谓 “安内必先攘外”。
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很多中国的咨询公司在东南亚找项目的情景。这可能跟10年前一堆欧洲(CER)买家在中国淘金的情景非常相似。到那个时候我们会看到中国市场上交易的CER实际上产生在中国境外。
F:你观察哪家最可能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交易所?
T:与经济发展相关,国内一些交易所的技术能力、人员组成、股权结构有优势,另一些交易所的投资融资功能和国际合作比较强。北京、上海、湖北、深圳都有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交易所的实质是公司。公司是要赚钱的。当下的几家交易所显然各有不同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中据我观察,有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这可能也体现了各个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交易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良莠不齐。
我自己是北京人。考虑过去一年北京的雾霾天数,要使北京一跃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碳交易中心,不是不可能,这对国家形象真的是个考验。
F:你是在给国内碳交易市场泼冷水么?
T:是的。
碳市场可以间接理解为一个改良了的税收政策,在有碳市场之前,这些税实际上已经交过了。如果国家希望通过碳市场来缓解实质上国内发展不平衡这件事,可能算不上是“对症下药”。我这么说是因为显然有其他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明眼人可能会问:就算没有现成的国家政策,有没有可能给区域碳排放强度立法?这点我没办法回答。我比较能关心的是减排效果,就事论事,三年的试点经验是不是已经有了答案呢?!
F:出路在哪里?
T: 我们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参与才能建立有效碳市场。我在这里必须强调“有效”。前段时间一些从业者通过宣传中国碳排放总量来预测碳交易市场体量来吸引眼球。这个做法似有不妥。早年间欧洲市场的活跃跟大批金融从业者参与有很大关系。这根国内的现状是不同的。
碳交易当然应当赚钱。但这里有个前提,究竟是“为了交易而交易”还是“为了减排而交易”?这里的答案一目了然。记得之前我在凤凰的同事曾经撰文讨论过“中企在非洲的水土不服”,那里面所讨论的问题是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问题。我以为碳市场的建立也需要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不可避免的碳市场国际化,我觉得明眼人此刻应该已经开始行动了。(完)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