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必须回应“一带一路”

2017-5-22 10:49 来源: FT中文网

欧洲必须回应一带一路


英国《金融时报》经济社评撰稿人 马丁•桑德布

桑德布:“一带一路”计划的执行,是否会将对全球经济关系的有效影响力集中到中国手中?这将取决于全球其他地区如何应对该计划,尤其是欧洲。

中国刚刚就“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了一次峰会,该倡议是经济一体化的极为大胆的尝试。这个旨在改善横跨从中国到欧洲整个欧亚大陆的海上和陆地交通连接的庞大项目,已经安排了将近1万亿美元的投资列表,后续无疑还会有更多投资。(想要了解这些项目,可以看看英国《金融时报》去年就该倡议涉及的一些港口、铁路、公路和输气管道所制作的交互图。)尽管有过坎坷的开始和现在正陷入停滞的投资支出,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完全可以为“一带一路”贴上“世纪工程”的标签了。

中国举办此次峰会的意图是为“一带一路”计划争取支持,当然也是为了促使它希望通过“新丝绸之路”相连接的国家共同提供融资。因此眼下正是提问的好时机:中国及其潜在伙伴国应该期望“一带一路”实现什么。

人们不应该指望得到传统的财务回报。尽管基础设施可以大大提升经济生产率,但并不能保证相关方会得到令人满意的回报份额。交通运输设施当然是可能赚钱的,港口和输气管道可能比公路更容易实现这一点,但据报道中国自己的开发金融机构预计很多项目会亏损。
标准的表述是,中国希望有更好的渠道去输出过剩的产出。但这种说法谦虚得出奇。正如欧洲企业所感叹的那样,海上和陆上交通将更好地利用新的贸易路线。

打一个非原创但具有启发性的比方,中国懂得经济引力和物理法则,正竭尽全力地利用它们来把世界经济塑造成它喜欢的样子。

这个有关引力的比喻来自所谓国际贸易“引力模型”,后者讨论贸易流量与“质量”(经济规模)和贸易伙伴之间距离的关系。物理距离在国际经济中仍然非常重要,这是毫无争议的。我的同事艾伦•贝蒂(Alan Beattie)去年在一篇文章中很好地总结出了证据:根据经验,两国之间距离每增加一倍,商品贸易额则减少一半;更令人意外的是,服务业贸易也随着物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解释了为什么国际供应链发展了数十年,但最复杂的供应链都是区域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因此,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描述称,20世纪末全球经济融合和经济融合过程的核心是“欧洲工厂”、“亚洲工厂”以及“北美工厂”供应链。

另一个重要的物理学比喻是摩擦。引力在真空环境中对所有物体的影响都是相同的;然而摩擦可以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因此,在经济学里——这里的摩擦是贸易成本——也一样。这些成本可能是物质方面的——比如,基础设施落后的内陆国家——也可能是人为造成的。如今做跨国生意最重要的人为贸易成本不再是关税,而是监管、行政管理和文化障碍。这些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题外话:令人遗憾的是,英国退欧辩论忽视了引力和摩擦的重要性,与地理位置接近的邻国发展贸易要比与遥远的英联邦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容易得多。实际上,所谓的脱离欧盟的自由化行动,将在现在没有海关边境的地方设置海关边境,在现在监管协调统一的地方引入不同监管,从而扩大贸易成本。)

相比之下,中国对引力和摩擦都理解得非常好。“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减少摩擦来克服引力的束缚,同时利用由此释放的吸引力让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全球经济活动的中心。最终的目标是仿效古罗马帝国:条条大路通中国。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生产商的出口将变得更容易。这还意味着将整个欧亚大陆以及毫无疑问更多非洲和环太平洋地区纳入一个全球价值链网络,这些价值链将与现在的价值链有两点不同:其范围将超过当前的区域链,因此没有规模相当的竞争对手;它们将把中国作为单极中心。

这理所当然的引起了担忧,特别是俄罗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基础设施投资本身显然非常有益。问题是“一带一路”计划的执行,是否会将对全球经济关系的有效影响力集中到中国手中。

这将取决于全球其他地区如何应对该计划,最重要的是欧洲。正如葡萄牙前国务卿布鲁诺•玛萨艾斯(Bruno Maçães)所写的那样,欧盟需要就如何在欧亚大陆充当有影响力的一方制定一个清醒的战略。制定自己的更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支出计划将是该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应旨在让欧洲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吸引力的主要一极,而不是在中国将东欧国家拉入其供应链之际,眼看着东欧国家将经济活动向东转移。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欧洲要在商品和服务跨境流动规则方面保持影响力。这将取决于欧盟在寻求开明地加深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成功。最后,贸易“软件”将决定“硬件”的作为。欧洲人应比任何人都更明白,对于古罗马霸权而言,古罗马法典至少与帝国式的修路一样重要。

译者/何黎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