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发展转型成为大国领袖们的共识

2017-3-26 12:57 来源: 第一财经APP |作者: 冯迪凡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发展转型、增长方式的转型,能源系统的转型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型,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逆潮流而动是做不到的。

李俊峰:发展转型成为大国领袖们的共识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向绿色发展转型的时代,它包括了增长方式的转型、能源系统的转型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型,转型或者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逆潮流而动是做不到的。

许多人都在关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当选对绿色发展而言意味何如?然而气候变化议题不仅遭到特朗普的质疑,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也都没有说这件事是“板上钉钉”的,大家使用发生的概率说明,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发生,也就是说,气候变化问题的争

议是早就存在。但是,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一旦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大气和水的循环系统受到严重干扰,人类生存空间和条件就会受到破坏。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科学界呼吁政治家们决策,通过几十年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的确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的转型。大多数人们认为,通过绿色和低碳的发展转型,人类有能力把工业化革命以来大气温度的变化控制在两度以内,这就是《巴黎协定》的由来。

因此我曾经说过,《巴黎协定》的达成是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共同推动的结果。它的本质就是把发展放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笼子里。

增长方式、能源系统和消费方式的转型

发展理念的转变,要追溯到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世界环发大会,在彼时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在发展问题上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共同性,强调发展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健康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处理利好发展中的代际和空间的不公平等问题。

保护和发展到底哪个优先?当保护和发展发生矛盾时,保护要优先,这是发达国家1970年之后,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协调一致。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开始了大的发展转型,其中也包括美国,最显著的标志就是,1972年以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不仅没有增长,还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温室排放的下降幅度较大。这种转型,要归功于增长方式的转型、能源系统的转型和消费模式的转型。

首先是增长方式的转型。由于新技术不断的涌现,智能机器人、“互联网+”等知识经济的涌现,推动了增长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不再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而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清洁利用和高效利用,尤其是在能源消耗零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负增长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福祉的不断提高。

其二是能源系统的转型。发达国家从伦敦烟雾事件中汲取了教训,大幅度推动能源的清洁利用和低碳利用,首先是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到上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煤炭占比已经从50年代的50%以上降低到25%,目前更是降低到20%以下,对大气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21世纪,能源的低碳化进程加速。这些都要归功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科技创新,不仅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还使得能源生产的成本大幅降低,目前相同排量的汽车百公里油耗已经比2000年下降了50%,光伏发电的成本比2000年下降了90%,页岩油的生产成本已经降低到每桶40美元,这有力地遏制了油价的过快增长。也为清洁、低碳能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消费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在消费观念的转变上,过去以多吃肉、住大房子、坐汽车为荣,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以健康的生活为荣,这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荷兰、丹麦的首相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行为被人们所追捧。少吃肉,多运动,健康又减排蔚成风气。绿色消费,说是信仰也可以,说是理念也可以,然而这种绿色消费的理念,就像北京的春天一样,说来的时候突然一下就来了。

在中国改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也成为共识,尤其是近年来的能源转型已初见成效。2012年后,中国煤炭消费已经连续4年下降,差不多下降了4亿吨。在2014年时,国家曾估计到2020年大概需要52亿吨标准煤,现在则认为46亿或48亿吨标准煤可能就够了。对于煤炭占比,我们曾经试图努力到2020年下降到62%,其实2016年已经是61.4%了,提前4年实现了能源转型的奋斗目标。现在人们期待,到了2020年煤炭占比能否降低到55%,提前10年达到此前期望的2030年目标。

与此同时,国内在能源系统发展战略的理念上也发生较大变化。在过去,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是“稳定、安全、经济、高效”,现在则是“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这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将绿色和低碳放在首位,这就是转型,而转型都是从观念先开始的。

发展转型成为大国领袖们的共识

到21世纪之后,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更成为主旋律:每个国家都在讨论绿色转型,而美国是绿色转型的引导者,特别是硅谷的精英们,推出了大量技术和理念,包括智能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无人驾驶、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无一不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颠覆,令绿色增长改变世界。

为什么说特朗普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走向?根本原因在于,绿色发展也在改变美国,高科技推动的页岩油和页岩气,彻底改变了全球的石油版图,美国一跃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第一油气生产大国,他会倒退回去吗?又比如,美国的页岩油、页岩气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能源行业的就业已经超过了传统能源,即煤炭和传统油气行业的就业人数,他即使要改变,人民也不答应。特朗普一上台,就把倾听企业家的意见放在首位,每个月24号亲自听取20家美国企业巨头的对发展经济和治理国家的意见,共商国是,在事关美国竞争力的问题上他会胡来吗?

再譬如日本,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能源专家都认为日本会转向煤炭经济,但日本坚持了包括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其国家体量虽小,但光伏的装机量和中国差不多。为此,日本目前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是全球领先的,储能技术也是首屈一指,其经济并不像国内媒体一直认为的十几年零增长,而是在发展转型上狠下功夫。

实际上,日本这几十年厚积薄发,在绿色转型方面积蓄了能量。仅诺贝尔科学奖一项,2000年以来,日本有10多位科学家获奖。大家不要小看诺贝尔科学奖,每一个奖项都有可能改变这世界,如诺贝尔奖光纤技术、半导体技术是支撑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日本目前已经有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努力不容小觑,其将来对世界绿色发展转型的贡献也不能小觑。

因此发展转型是全球的共识,尤其是大国领袖们的共识。2012年第四次联合国环发大会,确定了全球17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15年七国集团(G7)的领袖们倡导,在本世纪末实现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的转变,对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倡导能源革命和变革,倡导全球能源互联与之相呼应,用清洁电力替代传统电力。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更是把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作为推动世界发展转型的基石。

一个时代的转变,必须是思想先行,1972年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家的技术创新,使这种思想有了实现的技术可能,企业家们又把它变为现实。当企业家把思想家们的理念、科学家们的技术转变为市场产品和服务时,可持续发展或生态文明的理念也就有可能实现了。因此我们看到企业家们开始实施增长方式的转型、能源系统的转型,并为人民的绿色消费转型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时,这个发展转型就将要实现了。

绿色发展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欧盟是先行者,德国引导的欧盟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走到世界的前列。大家都知道谁走在前面,谁就会引领未来。而在后面的就会成为一个跟随者。逆潮流而动是做不到的。谁都不能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主席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我也不相信特朗普总统能够改变全球绿色发展的潮流,因为这种改变不利于世界发展,也不利于美国发展。

美国和中国一样,都是国际化的最大受益者,没有国际化就没有美国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国际化,也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目前,虽然美国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过程,但中国还有30年~50年的时间需要完成这个现代化过程,而两个大国都会推动全球化进程,而推动绿色发展是两国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基石之一。

说到中美关系,每一时代的两国政治家关心的话题可能不一样,但作为两个大国,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两国人民的福祉谋利益,为全球的稳定发展与繁荣谋利益,中美的企业家们更是如此。不论两国领袖是“度蜜月”也好,有分歧也好,中美的企业家和学者一直从事着比较务实的合作,即使在关系最困难时也会找到一些务实合作的解决办法,在“蜜月期”时企业家和科学家们也会保持冷静。

中美建交40多年来,两国在学术合作、交流和经贸合作方面都在顺利进行。两国都是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这种合作和交流有益于世界,更是有利于两国人民,一代一代的政治家们会继续维护好两国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正常关系,双方的企业家、科学家,会推动着两国的双方领导人朝着较为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对此有信心。

(李俊峰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前主任、研究员,第九届扎耶德未来能源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