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体系建设

2017-3-11 10:19 来源: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 |作者: 唐人虎

编者按:2017年1月21日-22日,“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年度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正如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在开幕致词中所言:“两家合在一起有很大的好处。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要是进行能源系统工程模型和方法学方面的研究,学术性比较强;后来发起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更多是聚焦在政策层面,进行相关政策的设计、实施和落地方面的研究。把两者合在一起,既有理论模型方法学平台和工具的研究,又有关于政策建议、政策落地、政策实施、制度实践方面的研究。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我们提出有科学含量、有技术支撑的高水平的政策建议,促进各界对能源和气候政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唐人虎(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做碳市场的时候最大的一个质疑就是数,其实这些数不是从碳市场来的。碳市场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建立起来一套相对科学的数据体系。在能源行业中有一个阻碍行业进步的因素就是每一个单向的体系每一个部位上来的数据是不一致的。因此做决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就会不一致,或者说有多种选择的时候,不同政策制定部门在做选择的时候都是挑对自己有利的数据,数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就碳市场而言,我认为不对交易负责的数据都是耍流氓。如果数据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统计报告、或者去评奖的话,那么自下而上收集来的数据要想准确是很难的,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造这个数据。而市场是什么呢?是要建立一整套统一的规则,市场上的各个主体互相之间要做交易,也需要有互相的监督。

MRV的定义


MRV分为监测、报告、核证三部分。监测是需要提前做计划的,目的是确保监测的某个指标的数据至少能拿得到、测得了,如果做不到就需要想别的办法。在实践中会遇到这种情况:确定一套监测体系之后,从理论上来看很好,但是却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比如说我们国家的环保监测,十年的数据都显示环境质量是合格的,但是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也是有目共睹的。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曾经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监测,采用的方法就是在六七十米的高空对烟塔的排放口进行监测,其实只要设计一个自动伸缩机构,根本就查不出来了;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设计一个压缩空气旁路,你来监测的时候我就把压缩空气打进去,真实的二氧化碳排放永远也查不出来。

我想说的是:如果只是单点监测的话,企业要想做假,就可以永远做下去,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企业一定有办法来对付这样的监测。所以我们这里谈到的监测一定是要有交叉校验的概念。有直接测量的数据,再加上报告和核证,把各种数据——企业无法做假的数据——加总在一起,随着市场的正常运行还要加上时间维度,使得企业做假的成本升高,当企业的做假成本高于交易成本的话,它自然会选择用真实的数据去进行交易。监测设备和周期也是非常重要的,综合来看被监测对象是否合规。

对于报告和核证,一个重要的点是如果企业报告和核证的成本过高,对监督是不利的。一定要划定一个边界,监测可以监测的,如果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去监测的话就用缺省值来代替。还有一点,监测和报告是由企业为主体自己来做,但是核证一定要由独立的第三方来做。

这三者的关系是如图所示:


碳交易市场能够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是想让数据一开始就完全准确是不现实的。举个例子,2005年开始做CDM项目的时候,中国采取的是项目制,报一个批一个,风电和水电项目前期的批准率是非常高的,可是到了2009年有20多个风电项目全部被拒绝了。为什么呢?因为UNFCCC用各个项目积累了几年的数据进行互相的比对看出了问题。比如在内蒙同一个地点,不同企业用的风机是一样的,为啥风资源就不一样,收益率也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主体之间在这些数据上很难进行沟通,在有了几年的数据积累后再进行横向比较,就会对数据的准确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MRV对碳市场的作用


我认为MRV对碳市场的作用首先是给碳市场一个合理的预期,让它能够良性运转几年,确保数据准确是碳市场能够顺利运行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我想几个碳市场试点的地方应该很有感触,一开始企业做核查核证报数的时候确实是因为能力的问题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企业的行为跟市场挂钩,企业就有改善的动力了。现在各个试点中,企业报的数确实是越来越准的。对于全国碳市场来讲,我想也会是这个规律,随着它的运行数据会越来越准。

第二个作用就是为政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包括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的政策等。从现在市场的规则设定来看,不是就要单点的数据,是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数据。以电力行业配额分配为例,最初没有把自备电厂纳入进去,但是自备电厂的规模很大,举个例子,山东的魏桥股份是做纺织的,不在八大行业之内,但它自备电厂的装机是2000万吨。全国自备电厂的装机规模是1.2亿吨。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撑,整个碳市场会有很强的不公平性。

第三就是对企业来讲,未来发配额、确定排放量都需要数据。对很多大企业来讲,怎样摸清家底?比如几大电力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唐3.4亿吨、华电3.2亿吨、华能接近4亿吨,国电投是2.8亿吨左右,这些大型企业如果认识到这些排放的重要性,把这些当成碳资产去管理,未来在碳市场上会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


MRV的流程如上图所示,这里面把国家发改委、地方发改委、第三方核查机构和重点单位的职责划分清楚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资源有限,别指望中央。中央能做的事就是定下来哪些行业纳入等标准性的条条框框,具体的管不了。具体怎么纳入一定是地方、省一级或者再往下一级发改委的作用;第三方核查机构要对国家发改委进行一系列的汇报;重点单位也有一系列的职责,比如要选择第三方核查机构、上报排放数据,如果不给市场定价的话,它的积极性是不够的。目前非试点地区的大多数单位都认为碳市场是給它增加成本的。其实增加的很多成本就是在前期的这一系列工作,再往后运行一定是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收益的。
 
国家碳市场MRV的进展

在具体工作中大量用到的是国家重点行业核算指南和补充数据表格,相信随着市场的平稳运行会有更客观的、更科学的、经过修订的标准出台。


我国的重点行业核算指南和国际不太一样的特点是,国际上的核查到设施,我国是到法人。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政策带来的市场能管的是人,管不住设施,因此现在是以最低一级企业法人或者视同法人的机构为核算单位。


MRV涵盖的是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所有排放,但是在核算的时候是把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分开的,只是在算排放量的时候是统一的。一旦未来电力改革完成以后,能把间接排放传导出来,再把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在一起。不过这个改革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还不好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核算方法一定要简单易行,越复杂漏洞越多,简单一点只要公平、取的系数都一样应该是可行的。

MRV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这些问题是试点和非试点中都存在的。第一个是目前使用的行业指南确实需要统一了。当时是由三家不同的单位共同来开发的,一些术语是不统一的。

还有就是不同行业指南中对于同种燃料的缺省数据选择是不一致的,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是一定要一致。对大的排放企业因为这个不一致,排放量有可能差出去几十万吨,这对整个碳市场造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第三个是补充数据表,它的结构已经相对完整了,但是对于具体情况的说明,比如说核算边界的确定、净购入使用的电力和热力与消耗使用的电力和热力的区别、排放因子的计算还是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定,还是依赖于专家、各核查机构的审查员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带来了MRV的一致性问题,虽然规则相同但是目前自由裁量权比较大。这也会给未来分配、履约工作带来一定困扰。


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是完善核查指南的一致性;第二是增加对补充数据表的核算与核查要求;第三是要提高对实测数据的要求,这里面是有一个博弈的,要在先进的企业做,因为这些企业是按基本法来分配额的,它是受益的,有天然的动力去做,在典型行业的先进企业去做实测数据,为未来的交叉校验提供数据模版;第四是增加对监测计划的核查要求。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