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深度解读国际和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进展

2017-3-1 06:28 来源: 低碳工业网 |作者: 林翎

林翎|国际和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进展

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从“十五”才开始关注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战略。但美、德、日等国很早就设定了清晰的标准化战略的路线图,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抢占了游戏规则的话语权,我国整体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处于劣势。当然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很多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文件,包括深化标准化改革、2016至2020年标准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制造业、消费品质量提升和标准化规划等,可见标准化工作已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简单谈下标准化的作用:


首先,标准化对国家的战略作用,标准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它也是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标准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保障措施。


其次,标准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已经出台了104项能耗标准和60多项能耗的强制性标准。只有中国有强制性标准,它就像技术法规一样,在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低端产能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应对气侯变化领域已经提出研制碳排放限额的系列标准,希望能够对碳市场的建立,以及真正提升能效和减碳方面发挥效力。


第三,标准化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去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到用标准化手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开始组建关于政府管理的标准化技术机构,来支撑整个政府的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这是一个新的方面。


综上可见,我国对标准化高度重视,包括习总书记曾也提出: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标准国际化的四化方针,这个理念在他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行业、企业和地方标准,去年在深化标准化体制改革文件中还新增了团体标准。团体标准是利用市场化加快标准的供给速度,把技术领先的企业或技术领先的产品尽快形成团体标准,以解决市场对标准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并通过团体标准的先行先试,为未来必要时转化为国家或者国际标准奠定基础。国家鼓励地方和企业去做领跑的技术标准。


应对气侯变化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国际上标准领域的权威机构。2013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管理局(TMB)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决定成立ISO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ClimateChange Coordination Committee,简称ISO CCCC)。


类似这样的委员会在ISO层面不多,因此它的成立很特别。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研究ISO气候变化相关标准(包括减缓和适应)的现状;评估利益相关方对标准的需求;协调指导相关标准制定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路线图;与UNFCCC等国际组织加强合作,推进与国际标准化电工委员会(IEC)——国际上第二大的标准化组织——在相关领域的协调。


中国在这个委员会中通过积极争取获得了一个副主席的职务,主席来自美国,中国同时派出了一个专家。中国获得一个副主席一个专家两个席位,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委员会下设两个工作组,适应工作组组长由中、日联合出任,减缓组组长由法国和新加坡来联合出任。


气侯变化协调委员会在前年出台了《应对气侯标准化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非常明确给出国际上应对气侯变化的重点工作领域:


第一是量化核算方法学的整合,强调ISO未来的核算方法学一定是在整合国际上主要方法学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更科学规范的国际标准。国际上通用的关于碳排放的方法学在2006年就出台了,目前已经开始新一轮的修订,又增加了很多内容,这对中国是很不利的。其实这项标准的制定是中国和法国一起在做召集人,但是我们的力量比不过一些发达国家的力量,国际标准出台后有可能被就一些国家采用,中国也不可能独立国际的舞台之外。


第二是标准将更加紧密的与产品与贸易结合,以标准为抓手促进产业链的碳减排。这里面提到的产品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碳足迹,我们已经尽可能延缓该标准的出台,但是这个标准已经在2015年再次提请,在2017年应该会获批发布。其发布会对未来我国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一定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三是通过企业碳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碳排放管理,将开发以碳排放管理为核心,融合多种要素的高阶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体系有多种,比如质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我们希望融合各种管理体系,出现一种更高阶的管理体系标准,有效的指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第四是行业核算指南标准。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好几个行业在做,包括钢铁水泥、建筑、印刷等行业。


在适应领域主要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适应领域的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工作。第二是以森林退化领域为突破口开展适应方面的标准化研究,这个领域我们关注不是太多,但也派了专家参与适应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林业和农业的专家在参与。第三是将分行业开展适应领域的标准化。


从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未来的规划可以看出一些趋势。未来合作区域重点在城市、农村和自然保护区;行业覆盖面非常广,包括水、食品、健康与卫生、生态系统、能源供应、交通、基础设施、经营、应急和救援管理等。


在国际上最早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工作的是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7)下属的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SC7),经过争取中国获得了和加拿大一起做为SC7的联合秘书处的资格,中国能拿到国际TC秘书处的不多。


目前国际上正在修订的标准包括ISO14064-1\2\3,1是核算的方法,2是关于项目减排量核算的方法,3是核查的程序,这三个标准早在2006、2007年就陆续发布的,现在是修订,修订中的变化有不少。其中有一个特别重大的变化值得关注,即从“对‘直接排放’和‘能源间接排放’必须进行量化与报告”转变为“对‘直接排放’与‘能源间接排放’必须进行量化与报告外,还增加了对供应链间接排放的要求”,这一变化可能会将上一版中原本可选量化与报告的“其他间接排放”排放源纳入必须量化与报告的范畴。这项标准出台以后,有可能被一些国家作为依据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供应方按此要求报告,这将有可能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或者加大产品的成本。


在产品层面,IS14067TS/ISO14067叫做“产品碳足迹信息与报告”,经过我们的努力协调2014年它没有以标准形式出台而是降低成为技术报告,但是在2015年再次提请且获批,2017年将可能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了。这里面要求各国要报告产品的碳足迹,并对信息交流提出了要求。这点对我国非常不利,因为我们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们产品的碳足迹会高,在国际上,碳税或者贸易壁垒上肯定会有文章可做。但是已经阻挡不住,因为我们也不可能一味阻挡,只能加快自己追赶的进程。


在适应领域也出台了新标准提案,包括ISO14080——量化方法学框架标准;ISO14090-适应框架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气候金融标准已有新提案并刚刚获得通过。在气侯金融领域、绿色金融方面的标准发展速度非常快,也希望这方面的专家能够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要参与这么多标准,对专家资源和资金的需求都很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ISO/TC265即二氧化碳捕集、运输与地质封存(CCS)技术委员会。在这个技术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布局了,但我国做的工作还很少。这个技术委员会下设了六个工作组(如图所示)。在这个领域我们跟中石油等进行合作,其中有两个工作小组中国做了召集人,也是很不容易的。


林翎|国际和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进展


梳理一下这些变化会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林翎|国际和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进展


国内标准化的工作


我国成立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全国的标准化工作进行统筹。全国大概有500多个不同的标准化的技术委员会,对应的业务能够归到国家发改委气侯变化司的并不多,简单总结如下图所示:


林翎|国际和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进展

目前正我们在酝酿成立标准化工作组(CCUS),未来中国所有应对气侯变化的标准将出自这个标准会,通过它进行立项、审批和报批。作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秘书处,我们联合有关专家也制定一个标准体系框架,将指导未来有关标准的制定,框架涵盖了本技术委员会涉及的所有标准,如图所示,当然这个框架也是在不断更新完善过程中的。


林翎|国际和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进展

目前的标准完成情况如何?我们已经在发改委发布十个行业指南的基础上完成一个通则和十项行业标准的发布,详情见下图。


林翎|国际和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进展

还有14项标准正在制定过程当中,包括:


1)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系列标准,该标准主要解决企业层面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中的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排放因子等方面的规范性和一致性问题。在“十三五”期间研制发布覆盖30个左右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


2)项目减排量系列核算标准,主要解决纳入碳交易行业的企业在改扩建项目过程中所面临的减排量核算的需求,既为企业开展自身的碳排放管控提供参考,也为主管部门对此类改扩建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有效的抓手。在“十三五”期间研制10项左右重点行业的典型项目的减排量评估系列标准。


3)单位产品碳排放限额系列标准,主要为参与碳交易的企业的碳排放配额给出了科学的依据。具体内容包括单位产品碳排放限定值、基准值和先进值。在“十三五”期间研制覆盖8个纳入碳交易行业的共计30项左右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限额系列标准。


4)基础能力建设类标准,是指在燃料端的计量、在线监测、重点设施的监测要求;核查机构人员要求、数据质量管理、信息披露等。


标准化工作和“十三五温室气体减排方案”间的关系


林翎|国际和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进展

这张图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将对支撑政府政策落地和实施起到一些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一些鼓励政策、淘汰政策的出台都要有一定的依据,希望碳排放管理系列标准在未来能发挥出与节能领域同等重要的支撑作用。未来我们期盼能有更多专家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