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是什么?

2017-1-11 02:26 来源: 亮报

据了解,通常所说的“碳交易”,即买卖碳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机制源于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目标。但强制减排会给企业增加成本,企业减排动力不大。

经过多年的探索,经济学家们意识到,碳排放权也可以成为具有价值的资产,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

强制性的国际减排指标和市场化的减排手段,确实促成了发达国家碳交易市场的成熟。总体而言,碳交易市场可以简单地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满足其减排需求;自愿交易市场则为从其他目标出发(如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等),自愿进行碳交易的国家或企业提供交易平台。

我国也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11月26日上午,《亮报》记者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现场见证了上海碳交易市场的启动。中国石化(600028,股吧)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600688,股吧)共同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当天首笔碳排放权交易。全市191家来自钢铁等工业行业及宾馆等非工业行业的企业,率先纳入了碳排放配额管理范围。

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设定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额,然后将总额分配给企业,超额排放企业需借助碳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权;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把富余的碳排放权配额通过市场售出,形成碳交易。

一种市场手段:鼓励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并没有强制减排义务。但是,我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的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同时,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让人们更加重视低碳社会的建设。我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是为实现节能减排增加一种市场手段。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碳交易市场有三个,分别在深圳、上海和北京

在2013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节能减排领域,我国应该转变治理思路,从单纯的政府强制调控逐渐变为市场调控。这是因为,当前仅依靠企业的环保意识来实现节能减排并不现实,而强制性实施减排则会增加社会成本。建立碳排放的市场机制不仅能给企业提供明确的激励,而且能减少社会摩擦,优化资源配置。

以市场手段节能减排,衍生出了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业务。

2010年,兴业银行与北京环境交易所联手推出“中国低碳信用卡”,这被看作是碳金融的一种融资工具。个人用户可以通过该信用卡自愿购买碳排放量,这些钱将会提供给售卖碳排放权的环保组织和企业,支持他们开展更多的低碳项目。

据记者从2013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碳金融是低碳发展与金融工具结合的产物,它将现有金融工具运用于与减排相关的项目资产或配额资产,完成低碳减排与金融市场的直接对接,从而让碳交易市场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资金,促进节能减排。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