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金融脱媒,或称存贷款脱媒化。上个世纪开始兴起的金融脱媒,其实质是投资者(或储户)直接向筹资者进行资金与回报的交换。金融脱媒包括存款端脱媒和贷款端脱媒。贷款端脱媒主要指企业综合考虑资金成本、便捷成本、时间成本等因素后,采用信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替代手续繁杂、要求苛刻的贷款的融资行为。目前中国贷款端脱媒率大约在12%左右,与国际上部分接近50%的发达
市场比仍有较大差距。存款端脱媒实际上就是由居民风险收益诉求、风险偏好变化所引起的购买理财、信托等低风险高收益的财富管理产品来替代存款的行为。从银行角色上看,存贷脱媒使得银行在融资中充当的不再是资金中介的作用,而是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服务;获取收益方式也从存贷利差转变为手续费、中间业务费等财富管理收入。贷款脱媒的过程意味着,一方面过去集中在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向社会资金开放,另一方面风险由银行向全社会泛化,因此诸如投资者教育、银行管理能力等
问题成为新的焦点。
第二是利率市场化。如果说金融脱媒是金融结构数量上的纠正的话,那么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结构在价格上的纠正。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遵循着从双轨制价格渐进过渡到单一市场价格这一中国改革基本经验,先后持续十多年左右。首先在存款端由法定存款利率向上移,以吸引风险承受能力更强追求高收益的客户;在贷款端,既允许在法定贷款利率基础上最多下浮30%,同时也有境外人民币的低息压力,双向浮动。从长期看,存款端利率逐渐向货币市场利率靠近,而贷款端利率逐渐与信用债靠近。
第三是金融多元化,实际就是混业经营趋势,基金、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贯通并获得长足发展。近期证监会和保监会的新政总体趋势是市场化的、开放竞争的、相互贯通的,各类型机构重在提升市场化能力而使得“牌照”含金量下降,从而更有利于实现金融“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使得资金能够在不同市场间有序流动”的目标。
第四是放宽民间金融。有两个趋势值得重视:一是温州金融综改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出炉,在探索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途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畅通民间投资渠道、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制度改革示范意义。二是互联网金融,目前已悄然兴起的以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引领一场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变革,从而深刻改变中国的金融业态。
第五是加速金融市场建设。中国金融市场的加快发展恰好与此次的金融改革相互呼应、互为因果。目前,股票市场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柜台市场基本成型,但融资功能的发挥和继续完善的任务仍然艰巨。债券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已提上日程,但诸如银行理财、信托、私募基金等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市场建设仍较为滞后,流动性制度安排较为缺乏。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仅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决定金融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