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离开美国也能行

2016-11-27 13:07 来源: 经济学人集团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离开美国也能行


气候变化

热点问题

无论有没有美国,自身利益仍会支持他国与全球变暖斗争

忽冷忽热根本不足以形容他的的态度。2009年特朗普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削减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2012年他又将气候变化斥为中国人炮制的一场骗局。在竞选过程中,他承诺退出去年在巴黎签署的一项对抗全球变暖的国际协议。本周,作为当选总统,特朗普又称他对《巴黎协定》持“开放态度”,并且说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还是“有一些联系”。

这样的反复无常既帮助了悲观主义者,也支持了乐观主义者。那些感觉气候变化前景无望的人仍然预计美国会无视或退出《巴黎协定》,或者放弃支撑这一协定的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乐观的人则希望特朗普执政后的行动会和他竞选时的说法不同,使得对抗气候变化的斗争能够坚持不懈。而现实更为复杂。特朗普招牌式的“美国第一”民粹主义对帮助地球毫无用处,但也不至成为很多人害怕的灾难。

嘴上热闹

先说坏消息。即使特朗普遵守美国在巴黎协定中的承诺,美国政府也未必会鼓励采取行动。共和党阵营里很多人都把气候变化协议看作是全球监管过度的例子。很多支持特朗普的选民对气候变化不屑一顾,认为这是“美国东西海岸精英”鼓吹的虚假故事。化石燃料代表着繁荣与自由——从钻井工人的浪漫情怀到公路上兜风的诱惑。果然,11月21日特朗普承诺其政府一上台就会废除针对美国化石燃料生产的“不利于就业的禁令”,而化石燃料占美国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80%。

显著的不同不仅仅在口头上。特朗普政府削弱《巴黎协议》很可能采取的一大实际做法就是违背美国的承诺,不提供巨额资金帮助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富裕国家对抗全球变暖的负担更轻——它们的能源需求停滞,能效也正在提升,而贫穷国家里仍有数十亿人缺乏廉价的能源,这正是化石燃料所能提供的。穷国加入协议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承诺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它们解决问题。一直以来私人投资者都不得不拿出大笔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他们肩上的担子会更加沉重。

这颇令人担忧。但仔细审视便可发现,无论在美国还是国外,通往更为环保未来的道路依然开放着。在美国,特朗普对化石燃料的支持所能达到的程度会受到限制。他希望从美国土地上开采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页岩油和页岩气,但是除非有利可图,否则一口油井也没人肯挖。

而这需要油价大幅高于当前的水平。煤炭也一样,它更多是被廉价的页岩气所替代,而非受限于奥巴马的禁令。即使新政府放弃《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加州也有自己的清洁能源法令,并将继续设定其他州和汽车工业也会效仿的能效标准。此外能源投资要持续数十年,企业可能不愿押注以后的总统也会坚持特朗普的政策

即便没有美国带头,其他国家也不会放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这关乎自身利益。中国对待本国城市里空气污染的认真程度至少不逊于对待气候变化——近期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在中国每年导致160万人死亡。因此,从燃煤转向更清洁的能源是一举两得。印度则需通过应对气候变化来防止极端天气:该国在应对风暴、洪水和其他灾害上花费惊人。

商业上的自身利益也会让其他国家坚持减少碳排放之路。清洁能源的成本正在大幅下降。自2008年以来,电动汽车所用电池的成本已经下降了80%;过去三年里,北欧离岸风电的电价已也降低了一半以上。作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廉价能源,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也在接近燃气和煤炭。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国,它计划到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提高到150GW,相当于目前水平的三倍。

这些进展将会在未来几十年里抑制对石油和煤炭的需求。去年可再生能源首次超越煤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电来源(尽管由于阳光和风力的不稳定性,天然气仍将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补充)。这些是划时代的改变,随之而来的还有滚滚商机。例如中国希望通过生产更廉价的太阳能面板、风力发电机、电池和电动汽车,以及与所有这些设备配套的系统,成为清洁能源的超级大国。

别出尔反尔

坦白地说,美国如果放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权将会是一大憾事。世界第二大污染国想要搭其他国家努力的便车,这会促使一些国家酝酿反制措施。一个方法是对美国的出口征收碳关税,这可能会引发危害巨大的贸易战。《巴黎协定》一直以来可能都远远落后于其目标——将全球变暖的幅度控制在高于工业化前的气温2°C之内。而美国愈加抗拒的态度会令进一步削减碳排放变得更加难以实现。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有退出其全球角色的迹象,这令人担忧。

然而对于气候变化,以及其他有赖美国主导的领域内的问题,其他国家仍可坚持到底,以此来妥善应对目前的糟糕局面。中国的碳排放可能已经达到顶点。在2015年,即使油价低廉,汽车燃油效率的提高还是令日石油消耗量减少了230万桶。中国、印度、欧盟、加拿大和其他国家也有着强烈的动机拥抱更清洁的技术。如果它们通力合作,便可大有作为,不论美国参与与否。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