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担当

2016-11-21 13:19 来源: 生态文明研究智库 |作者: 陈迎

  11月7~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届缔约方会议暨《巴黎协定》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召开。马拉喀什会议是国际气候进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落实《巴黎协定》成为本次会议的关键词,也标志着国际气候治理掀开新篇章,踏上新征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肩负起新的使命,有新的担当。

  回顾国际气候谈判走过的20多年风雨坎坷的道路,随着世界经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格局的变化,国际气候治理格局也发生了不少重要的变化。曾经的南北对立,水火不容,现在虽依稀存在,但两大阵营的分野已经有所模糊。快速崛起的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三大板块将长期并存。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口增长较快的发达经济体,以欧盟、日本为代表的人口趋稳或下降的发达经济体,因发展需求不同,在某些问题上出现立场分歧在所难免。而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以中国为代表的人口趋稳的新兴经济体、以印度为代表的人口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低收入的欠发达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也会有很大差异,在许多问题上有各自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也不奇怪。新兴国家在国际气候治理中有了更多影响力和话语权,也要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  
  对气候变化而言,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再创新高,是自1880年有现代气象观测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突破400ppm,也是自有仪器观测以来最高值。同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了《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不仅确立了国际气候治理新范式,也开创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作为大国,在《巴黎协定》的谈判、达成、签署、生效各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自身从不缺席,还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特别是中美三次发表联合声明,给世界各国带了好头。《巴黎协定》能够生效实施,成果来之不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曾在不同阶段和场合赞誉中国为《巴黎协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基础的贡献、重要的贡献、关键的贡献。

  《巴黎协定》不是气候谈判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继续推进国际气候治理,落实《巴黎协定》,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11与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排放差距2016年报告,根据按各国在2030年的预期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测算,即使《巴黎协定》充分落实,全球在本世纪末仍可能升温2.9至3.4℃。要在本世纪末实现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2℃目标,在2030年之前尚有120亿~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差距,需在2030年预期排放总量基础上进一步减排25%。

  马拉喀什会议,不仅敦促各方落实2020年前承诺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要为后续落实《巴黎协定》提出需要细化的问题,定出后续工作安排,包括各国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的落实情况、发达国家履行1000亿美元资金承诺的情况、2018年开始的全球盘点等重要议题。

  刚刚还在为庆祝《巴黎协定》快速生效而欣喜,曾威胁退出《巴黎协定》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消息,无疑给落实《巴黎协定》增添新的变数。按照《巴黎协定》相关条款,美国真要退出协定,至少也需要四年时间,美国未必真付诸行动。但可以想见,美国对已经做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恐怕不大可能卖力气真做,更难以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大趋势,不会因为局部和暂时的困难而改变方向。日前,中国谈判代表“四个不变”的表态,即中国气候政策立场不变、中国谈判原则不变、中国减排行动力度不变、国际气候合作方向不变,掷地有声、鼓舞人心!中国的坚定给弥漫失望忧虑情绪的国际气候谈判增强了信心。

  中国要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积极主动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据统计,中国“十二五”碳强度累计下降20%,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17%的目标任务。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超额完成11.4%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提前实现到2020年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和能源革命的关键期,必须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2016年10月27日,发改委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并具体部署了低碳引领能源革命、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城镇化、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建设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强化保障落实等9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中国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走向全球治理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更大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中国将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研究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