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有关绿色发展系列论述的科学内涵(全)

2016-11-9 07:59 来源: 新三农 |作者: 于法稳

习近平有关绿色发展系列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绿色发展的系列论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涵盖了发展理念、发展领域、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政策等各个层面。绿色发展系列论述不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提升,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不但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一)认识的新高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是关系到国人根本利益是否能得到保障,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健康延续下去的重大战略问题,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5年4月,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同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这是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更是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更高层面阐释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二)认识的新焦点: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政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老百姓能不能吃得安全,能不能吃得安心,已经直接关系到对执政党的信任问题,对国家的信任问题。”“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三)理念的新飞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确实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这一战略成为一些地方过度追求GDP的理由,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民招商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导致在产业转移的同时污染的区域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大主体是不负责任的:一是污染企业转出地的地方政府。它们理应对这些企业应采取关停,或者进行生态化改造与提升而不是将其赶出去。二是污染产业转入地的地方政府。引进污染企业的地方政府依然以GDP为导向,没有对污染企业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给予足够的关注,一些地方甚至由企业引进部门负责办理这些企业的环境评价手续,表现出GDP至上的功利思想。三是污染企业主。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生态责任感,在污染一个地方后再次污染另一个地方。正是由于这三大主体的不负责任,一些地方就无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短期内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地区如果长远发展的生态基础遭到破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的保护与增殖,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理论的再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对“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超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这种发展理念的结果是,在短期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②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经过第一阶段之后,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在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经济社会发展也开始步入与生态协调的轨道。③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经济与生态关系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到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二者可以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同有形的物质一样,美好的环境也被承认是可贵的财富,而有限的能源、资源是人类最好的储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五)路径的新选择: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发展是增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这些论述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新思想,引导中国走向了永续发展、文明发展的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加大,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还要注重社会进步、文明兴盛的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我们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努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需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六)方式的新跨越:绿色发展应以系统论观点为指导

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城市或者农村生态经济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应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

“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系统论观点,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原则和路径。

习近平指出:“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正在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能源结构,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在推动绿色发展途径方面,习近平指出:“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七)机制的再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创新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2013年,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的报告《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指出:“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摘编至《习近平绿色发展新思想与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作  者: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
编  辑:新三农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