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尽管与其他政府发挥重要推动角色的努力一样,绿色金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怪像,但是这一努力并非仅限于监管者和金融业的互动。以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其他主体也在试图通过基础性工作,让绿色金融努力取得更良性发展。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普在G20杭州峰会结束后公布了两个与绿色金融相关工具:绿色债券评估和针对企业的环境、社会、治理(ESG)评估的征求意见稿,并希望在11月前正式发布这两个工具的首个正式版本。
绿色金融当前面临的一大
问题是如何区分项目是否绿色,评估项目绿度。在此类努力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漂绿”等扭曲现象在国内时有出现。
目前,绿色债券更多是贴上了简单的绿色标签,投资者并不知道其支持的项目到底有多绿。标普全球评级董事总经理、全球基建、环保和气候风险研究负责人Michael Wilkins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债券评估是个工具,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债券的真正“绿度”。
今年以来,中国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数额出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国内投资者更多看重的是绿债发行人——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大型国企、民企——的高信用评级。“有些绿债投资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买的是绿色债券。”不久前一场主题为绿色债券的会议上,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今年参与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工作的Wilkins表示,绿色债券评估可以让投资者审视绿债的环保效益,了解发行绿债募得收益的具体使用有多绿。该评估会将绿债的环保效益进行评级,让不同的绿债可比,从而为投资者基于环保效益为绿债定价给出一个参照和基准。
“我们相信,把绿债
市场做大、做好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找到测算环保效益的具体办法,从而搭建一个系统性的基准体系。”他说。
除标普外,其他国内外评级机构也在做类似努力。穆迪已在3月发布其绿色债券评估方法;8月初,中诚信国际也发布了国内首个绿色债券评估方法。
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联席主席马骏曾对财新记者表示,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对绿债进行分级——深绿的、浅绿的、不绿的等等,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债券的“绿度”。
此类环境类评估与评级机构传统的信用评级是何关系?Wilkins表示,这是独立于信用评级的一个努力。他解释称,传统的信用评级聚焦债券或企业的偿付能力,虽然在评级过程中也对环境方面风险有所考虑,但是通常都是流动性等其他因素主导了评级结果。
考虑到未来投资者对环境效益方面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评级机构决定另起一个评估体系,而不是在传统的信用评级体系内在环境方面再深入下去。与此同时,这对各国监管部门推动绿色金融的努力也起到辅助作用。
在他看来,此类评估要有效,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是环境方面信息的披露必须做好。他也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气候相关金融披露工作组的成员。该小组正是在G20的要求下,于今年早些设立在英格兰央行行长卡尼领导的FSB下的。该工作组力图推动更好、更具一致性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原标题:【后G20绿色金融系列之三】标普:以基础性工作助推绿债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