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中国碳交易大市场还需时日

2014-6-15 08:33 来源: 解放日报

        都说碳交易碳金融,会是未来全球最大的一个交易市场。但在国内,碳交易自去年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7个省市逐步开启试点以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鲜有人关注。直至最近,上海碳交易市场步入了第一个履约清缴期,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参与热情倍增,成交量突然爆发,“碳交易”瞬间吸引了市场所有的目光。
 
       交易“井喷”背后
 
       最近几个交易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碳排放交易尤为热闹,成交量几乎可以用“井喷”来形容—6月11日,上海碳市场产生开市以来的首笔协议转让,成交量达到29万吨,成交额近1200万元,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笔协议转让。
 
       紧接着6月12日,上海碳市场SHEA13(2013年配额)单品种挂牌成交19.9万吨,成交额也接近800万元。这一成交量,则刷新上海碳市场挂牌交易的单日成交量新高。而仅仅这两个交易日的成交额,已经超过了上海碳交易市场自去年11月26日启动以来的近半年成交总额。
 
       市场的热闹,事出有因。 6月1日起,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正式进入第一个履约清缴期。根据《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有关规定,纳入配额管理的190多家试点企业应于3月31日前编制并提交2013年度碳排放报告,第三方核查机构应于4月30日前提交核查报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收到核查报告30日内应审定企业碳排放量并将审定结果通知企业。然后企业再于6月1日至30日期间,依据经审定的碳排放量,通过登记系统足额提交配额,以履行清缴义务。
 
       上海环交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6月30日是履约截止日,企业须在这段时间完成履约,不然就是违规,要受相关惩罚,所以对于配额存在缺口的企业来说,必须去购买足够的额度来弥补。相反,对那些通过节能改造或是其他原因节省了排放额度的企业,也愿意选择这个时机来出售,因为需求强劲,市场价格自然会高一些。最近几个交易日,上海碳交易价格基本维持在每吨40元左右。这个价格算是相对高价了。
 
        基于这个特殊原因的交易“井喷”,该位负责人也坦言,“这并非市场常态。 ”自去年11月26日上海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以来,市场运行整体平稳,但交易却是比较慢热的。据交易所统计,从去年11月26日开市至今年2月13日,上海碳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突破100万元,经历了整整52个交易日。这一段时间里,交易清淡,大多数试点企业持观望态度。
 
       此后交易开始逐步放量,到4月29日,上海碳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成功突破1000万元大关,达到1014万元。而从100万元到1000万元成交额的突破,这个过程恰巧也是52个交易日。这期间,191家试点企业全部按时提交了2013年度碳排放报告,也接受了第三方机构的核查。
 
       当下,第一个履约清缴期到来,上海碳交易市场算是相对完整地“走”完一个流程,相信企业们已经对市场规则越来越熟悉,主动参与市场的意愿和动力都更大,未来市场交易还会逐步放大。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