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个全国低碳日。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为“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
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成为首批低碳试点省将满六年,应对气候变化与降碳
减排亦一直勇于担当。
笔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低碳试点工作有力推动了我省“十二五”以来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在创新
市场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率先开展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强国际国内低碳合作等方面亮点频现。
我省在2012、2013、2014年连续三年的国家
碳强度年度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等级。预计2015年我省碳强度同比将下降5%以上(具体数据待国家考核确定),“十二五”时期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下降19.5%的总目标。
广东试点
碳配额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欧盟、韩国。截至6月12日,广东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3206.82万吨,总成交金额10.75亿元,分别占全国31.17%和36.92%,成为全国首个配额现货总成交金额突破10亿元大关的试点。
屡屡传出喜讯的广东
碳交易市场,是广东建设低碳试点省的重要内容,折射出我省近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效地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2010年,广东纳入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同年省政府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
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担任组长。2011年省政府建立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务副省长为第一召集人,省发改委作为牵头单位。2012年启动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完成首批碳配额分配正式启动交易。
与此同时,一系列顶层设计亦相继出炉,有力指导了我省低碳发展——如《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广东省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初步形成了全国领先、特色鲜明、规范透明的碳排放管理和交易
政策体系。
广东碳市场首批控排企业纳入了
电力、
钢铁、
水泥、
石化四大行业,迄今已成功进行13次一级市场的配额有偿拍卖。配额有偿发放经历了由政府确定拍卖底价到形成与二级市场联动的政策保留价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发挥,一、二级市场并重发展的理念深受市场认可。
省发改委还委托多家研究机构开展广东省碳排放峰值时间表及路径图相关研究,目前已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此外,我省还通过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行业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建筑和低碳
交通等方式,多措并举推动低碳绿色发展。统计显示,广东GDP从2010年的4.60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28万亿元,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历史上首次突破50%,能源消费增速逐步下降,“十二五”期间超额完成节能与降碳目标。
5月12日,广州微碳与河源和兴水泥完成碳排放配额远期交割,成交量19320吨,标志着国内第一单碳排放配额远期交易业务圆满完成。
碳排放配额远期交易业务是广东省碳交易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从今年起重点推出的创新型碳金融业务之一。
广东省碳交易试点在建立之初,二级市场即向投资机构开放,并在第二个年度履约期允许投资机构参与配额有偿竞价。在交易制度方面,广东通过降低投资会员进入门槛、手续费优惠等方式鼓励投资机构参与。
目前,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广东走在绿色金融创新的前列,广碳所已推出了包括碳排放权远期交易、碳附加资产证券化、碳排放配额抵押融资、回购融资、绿色债券、绿色融资租赁等多个绿色金融业务,并有数个融资项目已经落地。
省发改委透露,实施碳交易以来,我省水泥熟料、粗钢、原油加工的主要单位产品碳排放分别下降了4.9%、4.6%和7.2%,四大控排行业累计节能800万吨标煤以上。企业减排责任意识显著提高,首年度企业整体履约率达98.9%,第二个年度达到100%。
此外,本省控排企业的节能降碳改造投资意愿大大提高,据初步统计已有60余家企业约投入50亿元用于节能降碳改造工作,比2013年提高25%。
发挥试点作用深化对外合作
国家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广东亦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国家发改委已明确表示将积极考虑将广东确定为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之一。
上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复同意设立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广东)中心。广东还计划进一步发挥试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于今年开展全国碳市场泛珠三角区域“9+2”全方位合作,并向国家申请在广东设立泛珠三角区域交流合作中心。
5月中旬,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广东)中心与
贵州省发改委在广碳所联合举办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会。此次联合非试点地区开展的能力建设培训,亦是广东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碳市场合作的重要举措。
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对外合作的总体要求下,我省积极加强与境外低碳发展先进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省政府与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签署了关于加强低碳发展合作的联合声明。省政府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发改委代表省政府与美国加州环境保护署、美国能源基金会分别签署关于加强低碳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粤港两地还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联席会议制度。今年3月,在广东省发改委和
香港环保署官员的见证下,粤港两地
认证机构签署了关于开展
碳标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粤港两地在实施机构层面开始推进碳标签的互认。
案例:绿色金融搭起“网上超市”
填写信息,轻点鼠标,企业融资需求可以随时网上发布,投资机构和银行面对琳琅满目的各家企业需求,可以分门别类搜索,意向融资规模与类型一目了然,双向匹配选择就像超市买菜一样方便。
这是今年4月广碳所推出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广碳绿金,也是全国首个为绿色低碳领域的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其整合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信贷、债券、股权交易、基金、融资租赁和资产证券化等产品,通过平台的
第三方撮合,实现企业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对接,大大加快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的速度。目前,已引入包括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
碳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23家机构作为平台项目投资方。上月26日,广碳所就为广州微碳投资有限公司及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理了350万吨碳配额托管合同的备案手续,此举既减轻了委托方碳资产管理的负担与风险,又能帮助托管方以较低成本获得碳资产,有利于盘活碳资产,提升市场流动性。
专家点评
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曾雪兰:
推动减排是碳市场建设最终目的
广东是我国七个碳交易试点中体量最大的,且地区发展不均衡,行业间行业内差异较大,这与我国整体区域经济类型多样、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很类似。因此,广东在开展碳交易试点中遇到的
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对全国碳市场开展初期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与国内其他试点碳市场相比,广东启动碳交易初期就实行碳配额有偿分配,将新建项目企业纳入碳排放管理,这在全国各个碳市场属率先探索,使企业树立资源有偿使用的意识。
除了看交易量,广东更注重碳交易是否真正推动了企业减排,这才是碳市场建设的最终目的。近年来,广东在碳排放管理、交易制度体系、碳交易产品开发上日趋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建设和运行经验。像回购交易、抵押融资等创新碳交易形式,进一步丰富了碳现货交易品种,使企业通过交易及时获得融资资金落实到降碳改造,真正起到盘活企业碳资产和促进减排的作用,体现了碳交易的初衷。
(原标题:广东超额完成“十二五”降碳目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