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交易,不可回避的
问题是必须进行碳汇的计量和监测。IPCC发布的相关指南中提供的计量监测参数多来自欧洲和北美,国际上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的默认参数与我国也有有较大差别,这些国际标准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如果按照国际规则操作,难度太大,因此我国《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出台的目的就是开拓中国自愿
减排市场的标准。”负责修订《指南》的朱建华强调,“碳汇造林与普通造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碳汇造林的碳汇是可计量与监测的,在项目设计书和项目碳汇监测计划中具有明确的要求。”中国《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将“碳汇造林”定义为: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李怒云介绍说:“卖方要进入市场需要有四个环节:一是营造碳汇林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实施项目;二是要有国家的相关
政策规定;三是要有与国际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四是要有
第三方审定、核查以及规范的项目注册和
碳信用签发程序。目前全国确已有10家机构具备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资质,但相关的交易政策还未出台,
认证、注册的相关规定也正在制定、完善中。”李怒云表示,在国内林业碳汇交易还没有成熟的市场监管机制。由此可见,被称为“绿色黄金”的林业碳汇并没有形容地那么“多金”,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