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4月25日,一场地震让尼泊尔地动山摇,造成近9000人死亡,60多万个家庭支离破碎。尼泊尔东部的卡夫雷区曼丹村在地震中受到重创,传统水源地被摧毁或严重受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正在与当地社区展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灾害抵御系统,重整生计。
收集水资源已成为曼丹村村民居民与震后生活抗争的一种形式。 33岁的太沃锐一天最多的时候要花费7个小时打水,才能满足整个家庭的用水需求。
“我们得跑两三趟去打水,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得花钱从水车买水,日常用水要花费高达200卢比。”她说。
69岁的巴哈杜尔因无力负担乳牛高昂的饮水费用,被迫以两万卢比亏本将其卖掉。
他说:“乳牛原本是我的收入来源之一。但我必须从水车买水喂养奶牛,这对我来说过于昂贵,如果我不能给它日常所需的水,它的产奶量也会下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发起的贫穷与环境倡议(PEI)与尼泊尔政府展开合作,在咨询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为曼丹村设计了一套绿色复苏和康复计划。它着眼于当地妇女的需求。该计划包括雨水收集、建设坦克和太阳能为动力的升降机将下流英特拉娃蒂河的河水运到村里,以及培训妇女掌握其他谋生技能,如缝纫。
“水资源短缺和山体滑坡是重中之重。我们与联合国组织合作,开发出绿色复苏计划。”在贫穷与环境倡议支援曼丹村工作中贡献己力的拉吉这样说。
利用扫帚草增强气候承受能力
在卡夫雷以西200公里的潘切斯地区的另一社区则在设法适应另一种威胁——气候变化。
尼泊尔潘切斯地区被誉为“野生兰花王国”,在那里能看到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的壮丽景色,其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香客和游人。
但这里的景观也在不断变化:水资源枯竭,植被发生变化,山体滑坡频率增多,气候变化正在吞噬这一山区的生态系统。
当地居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
问题的巧妙方法——草。在丹丹木的农村居民点,居民古隆解释道,可在严重退化的土地上生长的常见草植是如何保护她的村庄免于遭受从前经常出现的山体滑坡。
今年五月,各国代表聚首内罗毕参加第二届世界环境大会——世界级的“环境议会”,会议将以寻求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为目的。辩论的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在降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人类健康、生计、就业和可持续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丹丹木,居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态系统在保卫他们的未来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年前,古隆和丹丹木居民加入联合国环境署与合作伙伴生态系统适应倡议,这一倡议旨在培育耐气候性的山区生态系统。以适应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该倡议要求通过帮助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恢复、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
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居民了解到培养扫帚草(粽叶芦)不仅能恢复因气温上升、降雨失衡和水源干涸而早已退化的田地,还可以防治山体滑坡,并为他们提供新的耐气候生计。
这种坚韧的本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也容易生长,以其自身雄厚的根基治理水土流失,降低了山体滑坡的危险。它可以生长到三米的高度,可做成扫帚出售,它的叶子还可以喂养牲畜。
由环境署支持的生态系统适应倡议在2013至2015年间于潘切斯实施,在谈到该倡议所带来的改进时,古隆说道:“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很多,生态系统适应倡议的专家向我们展示了该如何改进。例如扫帚草,最初我们只是把它当作饲料。”
在潘切斯森林保护委员会联合秘书处(这一项目的合作伙伴)工作的巴哈杜尔说,我们建立了一个示范点,并展示了如何使用扫帚草以及它的多种用途——干秸秆可用作柴火,叶子为牲畜饲料以及做成扫帚变卖。不断增多的扫帚草、茶叶和咖啡可以提供给村民,尤其可作为土地休耕时期的替代品。
年轻人在越来越多离开村子里,由气候变化导致当地农业和以畜牧业为主的本地生计变得失去吸引力。
喜马拉雅地区是生态系统适应倡议的全球三大基地之一,其余两个分别是气候脆弱的秘鲁安第斯山脉和乌干达的埃尔贡山。
生态系统适应倡议已在恢复干池塘和水源、提高农业生产和收入方面取得了成效。它还有助于调节洪水,减少下游河流淤积,同时降低山体滑坡的危险。
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当地人都学到了新的生计,如养蜂和生态旅游。食物和获得清洁供水也是该项目的成效之一。妇女和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在规划和实施项目中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