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7日的“绿色发展与全国碳
市场建设高峰
论坛”上,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邹德文教授发表专题讲话,提出建设
碳金融中心是湖北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探索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重要尝试。在绿色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国
碳市场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打造湖北全国碳金融中心正当其时。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巴黎大会并作演讲,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理念,刚刚过去的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代表中国签署《巴黎协定》,今年1月5号,习近平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需要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如何使沿岸绿色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协同实现这三类效益,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
在4月27日的“绿色发展与全国碳市场建设高峰论坛”上,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邹德文教授发表专题讲话,提出建设碳金融中心是湖北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探索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重要尝试。在绿色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国碳市场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打造湖北全国碳金融中心正当其时。
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既能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又能传递能量带动西部发展,无论是对中部崛起还是长江经济带都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和上下游带动作用。
邹德文教授以“四个发展”概括了湖北碳金融中心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系,即“碳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的优先发展,并形成互促发展”。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区,长江经济带在前期开发中对两岸沿线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同
问题重视不足,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扩张迅猛,温室气体排放巨大。碳市场通过总量控制引导企业
节能减排,
碳汇项目的开发协同实现治污,为生态破坏做减法;而碳金融的倍增效应激活环境权益的金融属性,放大减排激励效果,将环境资源转变为“绿色银行”,为生态保护做加法。同时,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为
碳交易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创造出内在的需求,支撑碳市场建设并形成互促发展。
目前,湖北碳市场在交易总量、总额、累计日均成交量、投资者数量、省外引资金额等主要市场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已初步形成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雏形,具备了建成全国碳市场中心的独特优势。湖北碳交易的实践成功证明了碳市场协同经济效益、促进产生生态效益、引导社会效益的作用,为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环境资源和发展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邹德文教授也指出了湖北碳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性问题,一是产品类型过于单一,缺少套其保值和风险规避功能,二是
政策约束削弱了投资人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三是受资源所限,目前的创新能力比较弱,规模较小,往往是传统金融产品的简单复制,投资潜力有待发掘,对绿色投资和低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强化;四是机构参与意识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下一步湖北碳金融中心如何建设、如何推进的问题,邹德文教授提出了具体思路:首先是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两型社会建设等国家战略,巩固和完善现有碳市场基础,积极打造集能力建设中心、碳金融中心、系统后台服务中心为一体的“3+1”全国碳市场中心;在此基础上持续创新碳金融产品,将碳金融作为跨区合作、互联互通的切入点,借助湖北的区位优势辐射中部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与中部腹地和长江流域的协同发展、互促发展、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应开展跨境碳金融业务、跨境交易、课题研究、碳市场建设合作,积极融入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市场、碳金融快速发展的全球趋势,促进人民币成为全球碳市场的结算货币,有助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通过碳市场向世界发出信号,中国将坚定不移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