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开放,冲刺最后一百米

2016-4-26 12:57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17年,中国将启动全国碳市场。随着这一时间点的临近,中国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安排也悉数出炉。根据测算,未来中国碳市场的年交易量大约将达到30亿~40亿吨,明显超过欧盟的20亿吨,这意味着全国市场启动后,中国将形成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且体量还将继续增加。

全国碳市场开放,冲刺最后一百米

  
  “我们的好日子,并不一定在2017年真正到来。”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宏杰说。2017年,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然而,建设全国性碳市场是一项制度创新和宏大的社会实践,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以套用。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从确定试点至今已经历了五年,其热度仍未褪去,反而即将带动一股新的交易热潮。2017年,中国将启动全国碳市场。随着这一时间点的临近,中国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安排也悉数出炉。
  
  在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首年,所有参与全国碳交易的企业名单将确定,这些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都将得到第三方核查。而且,在这一年中,中国将完成对碳排放权配额的发放,基本具备交易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开始交易。
  
  然而,建设全国性碳市场是一项制度创新和宏大的社会实践,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以套用,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我们的好日子,并不一定在2017年真正到来。”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宏杰说。
  
  意识教育至关重要
  
  企业对于碳市场的意识和认识的提高,依然是碳排放交易所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我国于2011年底开始启动“两省五市”七个碳交易试点,旨在通过试点探索,为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提供经验借鉴。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地区和行业之间差异较大,社会低碳意识薄弱、企业碳排放数据基础差,缺乏相关立法,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电力等行业没有完全市场化,这些构成了中国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特殊国情。
  
  “如何从试点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全国碳市场的关键制度要素和法律法规,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和紧迫任务。”吴宏杰说。
  
  应对全国碳市场的开放,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控排企业对于碳市场的认识不到位。“企业对于整个交易模式的设计非常保守。我们设计的很多有利于双方的交易模式,在有些企业推进得非常困难。”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低碳减排专业论坛上,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副总裁孟萌说。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核证合规部经理吕本庆也认为,很多企业对碳交易的认识,还停留在类似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层面上,“参与者对碳交易的认识,远远没有达到与商品经济、金融经济相匹配的程度”。
  
  对于一个试点多年的交易所来讲,情形如此,“未来全国碳市场情况可能会更糟”。但孟萌也指出:“市场投资者的意识教育也是我们要专注做的重要事情,所以我们接下来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碳市场的进程之中,会做好参与者的教育工作。”
  
  最后的一百米
  
  对交易所来讲,2016年作为最后的一百米,大家都应该加倍冲刺。
  
  交易所如何做好自己区域的市场工作?“在碳市场中,交易所要能协调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能够用市场的力量化解政策体系里面的一些误差,具体来讲,就是做好投资人的开发,吸引大量的资金来调节市场。”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人杨光星说。
  
  杨光星分析,一个市场要健康运行,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保证流动性;价格要充分真实。“流动性保证买方都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排放量,卖方能够把自己多余的量卖出去。另外,流动性还可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市场里面来,能够给控排企业提供直接的激励资金。”
  
  “碳排放真实价格的制定,需要通过大量的控排企业投资人、专业机构参与,发现减排的成本到底在哪里。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实现成本的转移;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通过转让排放权来获取收益。”杨光星介绍,通过这样的价格机制,就能实现资源的配置。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是交易所分内的工作。“金融创新也考验交易所的市场拓展能力。”孟萌说。
  
  “企业做了质押贷款以后,我们能不能在市场上把他们的配额卖出去,这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能够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也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在开展碳金融创新的时候降低市场的风险。”杨光星说。
  
  同时,国家电网上海置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锋建议,我国的碳市场必须有统一的交易规则,统一的市场交易价格,才能服务全球战略。这仅凭几家交易所之力,很难达到。
  
  不忘初心
  
  其实,不论目前碳交易遇到多少阻碍,业界仍然对未来碳市场对减排甚至吸引资本的积极作用抱有很大信心。
  
  “碳市场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最终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子孙能够有一个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吴宏杰感慨,要始终怀有这个理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建立碳市场的途径,就是节和减。“节就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就是通过低碳或零碳能源来代替高碳能源。”吴宏杰说,“碳市场的魅力所在,就是用市场的手段解决了行政问题。”
  
  在不同阶段,市场和行政主导作用的偏移,则考验着国家在推动这件事情中的执政能力。“行政要设计好行业规则,只有游戏规则设计得科学,市场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规则不能说变就变,否则会损害市场的积极性,这是我们业内同仁需要考虑的问题。”吴宏杰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战略处处长田成川认为,低碳创新是“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目标,碳市场的建立是推行低碳创新的必然结果。
  
  “首先要加强低碳理念的创新。”田成川介绍说,“以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增长,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就是要注重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要推动技术的创新。“要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没有创新的技术是很难支撑的。”田成川说,发展模式的创新也很重要,“我们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城镇的试点,就是要把很多的政策、技术,包括一些管理模式集成在平台上,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
  
  “低碳发展还需要我们在制度上进行探索。”田成川说。制度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碳市场就是用市场的机制,来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创新,也是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理念非常重要的抓手。”
  
  名词解释
  
  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2015年9月中美共同发表的《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向世界宣布了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大会上的讲话再次重申我国将于2017年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表明了中国政府将通过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目前国内各个省份正在抓紧核算符合纳入范围和条件的企业数量。根据安排,相关部门将参考企业实际的碳排放量,给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在规定时间内,如果企业碳排放量超出了配额,就需要在一个月的清缴履约期内到市场上购买相应额度的碳排放权,而没有超过限额的企业,则可以将剩余的排放额度出售或转存到以后使用,成为企业资产。当然,每个企业的额度将由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给出。
  
  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黎炜驰表示,配额的核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即基准法与二氧化碳历史排放强度法。具体来说,基准法主要是根据重点排放单位二氧化碳实物产出量等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行业基准,并且由国家给地方自主权设定小于等于1的调整系数,单位配额=行业基准×调整系数×实物产出量;而第二种方法则是要核查重点排放单位历史排碳强度,单位配额=历史强度×减排系数×调整系数×实物产出量。
  
  根据测算,未来中国碳市场的年交易量大约将达到30亿~40亿吨,明显超过欧盟的20亿吨,这意味着全国市场启动后,中国将形成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且体量还将继续增加。
  
  (原文标题:全国碳市场开放,冲刺最后一百米)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