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碳
市场的
碳配额已经跌至6元/吨,
ccer减排量价格23.5元,价格严重倒挂,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咱们就这个原因得好好撕一撕...
上海
碳市场的碳配额已经跌至4.5元/吨,CCER减排量价格23.5元,价格严重倒挂,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咱们就这个原因得好好撕一撕
研究这个
问题先得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减排量是一个缓冲器,它可以调节由配额供求失衡所带来的价格失灵的风险。这一限额虽然很少,但对配额交易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另外,对于
碳交易市场来说,价格过高或过低都是致命的,特别是当配额交易系统自我封闭的时候,市场失灵都极易发生。因此,如果将配额交易系统与其他的减排量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连接起来,能适当地输出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正是由于配额交易偏好于减排效率、减排量交易偏好于减排质量,所以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碳交易市场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愿意承担减排责任的主体来说,这两类交易市场发挥的功能都要利用,并且要尽量促使它们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在更多方面相互补充。
碳商品是一种虚拟产品,它的制造过程非常特殊,成本无法事先确定,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通过场内交易的方式来定价。但配额市场是基于强制配额产生的市场,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每个配额交易系统都会产生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与本地的减排成本直接相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愿意购买的外部减排指标的最高出价,所以各地的配额价格通常也是不同的。由此,
碳减排量的定价便存在着困难。主流的定价方式像
CDM一样参考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EUETS)或其他交易平台的二级市场价格,同时结合场外的议价。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场内交易,自动生成价格。但无论怎样,都会带来同样的结果:减排量总是流向价格最高的配额交易系统。
减排量交易本质上是用减排换资金的机制,资金的流向决定了减排量的去向。它的内部没有自我运转的动力,反而具有天然的寄生性,只能附属于某个配额交易系统。配额价格与减排量价格具有联动关系。一般情况下,以下的价格规律是通用的:配额价格>减排量价格。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得到一个价格规律:配额价格>减排量价格,而目前上海碳市场交易的配额与CCER价格严重倒挂,CCER几倍于碳配额的价格,这个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
据中碳所了解到,上海碳市场的碳配额已经跌至4.5元/吨,主要是因为上海一次性给控排企业发放了三年的配额,控排企业对碳配额使用量很难有明确的把握导致需求疲软,交易量必然大减,而供求关系减弱后直接的影响就是价格下跌,第二个原因是上海配额免费发放,对于控排企业没有成本压力,缺少价格支撑,再加上之前的配额有可能会延期使用这使得一些企业愿意低价出售配额。
此时CCER的价格应该低于配额价格,但恰恰相反,CCER的价格很坚挺,波动在23元左右,减排量价格几倍于配额价格,控排企业从成本上考虑肯定不会买高于配额几倍价格的CCER减排量,看来原因只有一个,那一定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这种倒挂现象其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上海的碳配额和减排量各走各的路互不影响也算是一种状态。
不管怎样,现在还是试点阶段,各种情况出现,各种试错都是为全国碳市场铺路。
据中碳所从《2015年上海碳市场报告》得到的交易数据为:2015年CCER挂牌交易总成交量为1657.8万吨,成交额是27877.5万元,平均单价为:16.8元。